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大明联邦二十八年的南煦洲,洛门港的蒸汽起重机正将最后一批钢轨卸下码头。这些标注着34;越齐造34;的钢材将沿着新铺设的铁路,运往韦后河出海口的工业园区,这里是越系十国划定的34;北进控制线34;最西点,也是十年前朱瞻壑分封兄弟时,绝不会想到的发展地方。
     越系十国的根基,始于大明联邦初年的煦洲开拓。当时的越国皇帝朱瞻壑将十位自己的十个兄弟分封至南煦洲沿海,每位皇子领三万精兵、十万移民、五十艘海船,以34;三年不纳贡34;为条件,要求他们在这片陌生大陆建立稳固据点。
     如今的越齐、越宣、越济等十国,便是这十位皇子及其后裔的基业。
     联邦户籍档案显示,十国初建时总人口不足百万,至二十八年已增至五百七十万,其中移民后裔占63%,归附土着占8%,其余为近年迁入的联邦流民。
     人口增长的核心区域,集中在洛门至韦后河的横线以南——这片在联邦二十四年被正式划入越系十国势力范围的土地,五年间吸纳了超过两百万移民。
     越系十国对新领土的处置,完全摒弃了传统的分封制。联邦二十五年,十国在越齐国都城签署《南煦洲开发公约》,明确规定:所有新清理土地由34;越系联合开发公司34;统一管理,按各国投入的人力物力分配使用权,租期三十年,到期后重新评估分配。
     这种模式在韦后河流域体现得尤为典型。该区域清理出的五十万亩耕地,被划分为十个耕作区,越宣国负责水利设施建设,越济国提供种子与农具,越临国输送农业工人,收获的作物按34;投入比例+产出效率34;双重标准分配。
     联合公司的账册显示,这种协作使该区域的亩均成本比各国单独开发降低27%,亩产却提高15%。
     土着清理同样采取协同行动。十国组建的34;联防军34;共有十三万人,统一由越齐国将领指挥,按34;分区负责、交叉支援34;原则清剿抵抗部落。
     联邦军总参谋部的评估报告指出,这种协同作战使十国的土着清理效率比单独行动提升近一倍,且军费分摊使各国的财政压力减少40%。
     早在联邦十二年,越系十国便尝试突破越国的制约。当时十国君主联名向联邦议会提交《南煦洲联合自治提案》,要求参照洪州共和国模式,组建统一的立法与行政机构,享有与六大强国平等的议席。
     该提案因越国及其他五强的一致反对而搁浅,但十国并未放弃整合尝试。
     联邦十四年,34;南煦洲经济共同体34;成立,统一十国的关税税率,取消内部贸易壁垒,发行通用结算货币34;南煦元34;。
     至二十八年,十国间的贸易额占其外贸总额的68%,远超与越国的21%。越川国的铁矿砂经越东国的港口出口,比直接运往越国节省运输成本32%;越丰国的棉花在越任国的纺织厂加工,再转销其他九国,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
     联邦二十二年启动的34;煤钢共同体34;,进一步强化了这种联系。十国共同投资在越泰国建设的钢铁联合体,整合了越齐国的煤矿、越宣国的铁矿、越济国的焦炭,年产钢量达三十万吨,其中80%供应十国的铁路与造船业。
     联合体的管理章程规定,各国按投资额委派董事,利润按34;产量+销售贡献34;分配,这种机制使十国的钢铁自给率从联邦二十年的45%提升至二十八年的

第323章 越系十国[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