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联邦二十八年的南熙洲,旱季与雨季的交替规律如同钟表。虞元国的牧群在南元草原上形成流动的色块,三百万头牛、五千万只羊以及五百万的优良马匹按水草分布移动,牧民的帐篷随着牲畜迁徙轨迹在高原上留下临时印记。
这个由蒙古残余部众演化而来的国家,已在这片土地上扎下根来,悠扬的牧歌传遍了整个南熙洲大陆,只不过歌声不再是用蒙古语,而是大明联邦统一制定的联邦普通话,至于蒙古语,虞元国的老人或许还会说,但是年轻人根本没有这方面的记忆。
南元草原的气候数据清晰可查:年均气温22℃,最冷月均温不低于15℃,年降水量1200毫米,远超漠北草原的300毫米均值。
这种自然条件下,牧草全年生长周期达280天,比漠北延长一倍,牧群无需冬季储备饲料即可越冬。脱脱不花在年度牧民大会上展示过对比数据:迁徙距离从漠北的每年800公里缩短至300公里,牲畜存活率从65%提升至92%。
人口增长是最直观的变化。联邦户籍档案显示,大明联邦十六年(虞元国更名之年),该国登记人口为12.7万,其中蒙古族占93%,其余为南熙洲土着俘虏。至二十八年,总人口达318万,蒙古族占比降至41%,土着后裔占38%,混血人口占21%。
增长源于三个渠道:自然繁衍(年均出生率3.2%)、土着部落归附(累计接纳23个部落)、从虞国境内迁入的蒙古裔(年均约5000人)。
经济结构呈现多元特征。畜牧业仍占主导,每年向虞国出口羊毛1200吨、牛皮80万张、活畜20万头,换取棉布、铁制工具和粮食。
渔猎产值占比15%,亚马逊河流域的渔业资源提供了稳定蛋白质来源,渔民采用虞国提供的渔网技术后,单船日捕获量从15公斤提升至40公斤。
农业处于粗放阶段。牧民每年在迁徙间隙焚烧约500平方公里草地,撒下从虞国购入的玉米、木薯种子,不做田间管理。
这种34;刀耕火种34;模式亩产仅80公斤,但无需固定劳力,收获物作为储备粮,弥补游牧经济的季节性波动。虞国农业专家曾建议推广轮作技术,只不过作为以游牧渔猎为主的虞元国根本没有这方面的经验,整个南熙洲足以供给虞元国的人吃马嚼,也就没有在意过这些。
社会治理保留着蒙古传统与联邦制度的混合特征。全国分为六个千户辖区,千户长由部族首领担任,但需经虞元国王室任命。
司法体系采用34;习惯法+联邦基本法34;双轨制,民事纠纷按草原传统调解,刑事案件则依据联邦法典裁决。这种模式使治安案件年均发生率控制在每万人3.2起,低于联邦平均水平。
与虞国的附属关系体现在具体条款中:虞元国无需缴纳贡赋,但需每年向虞国
第322章 游牧渔猎[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