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将树木间距控制在五米以上,消除毒蛇的藏身之处。卫生兵则背着喷雾器,定期对营地周边喷洒硫磺溶液,遏制蚊虫滋生。
联邦军的军医处编制了《煦洲防疫手册》,详细列出需要警惕的病症:持续发热、皮肤红疹、呕吐腹泻等,一旦发现便立即隔离。
手册中特别强调,饮用水必须煮沸后饮用,食物需彻底煮熟,伤口要用碘酒消毒。这些措施虽简单,却相当实用。
对于这种大规模的环境改造,联邦各国均无异议。朱昭熙在审阅开发总署的报告时,仅对34;清理效率34;提出要求:34;每月推进的安全区域不得少于五十平方公里,移民安置点的存活率要保持在90%以上。34;
她的批复中没有提及生态保护,其他国家的君主同样如此,在他们看来,清除威胁移民生存的动植物,与清理土着一样,都是开拓的必要环节。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随着第一师站稳脚跟,第二师、第三师陆续组建并投入行动。第二师由越国将领指挥,负责向西部的高原地带推进,重点清理适合种植棉花的河谷。
第三师由宁国将领带领,沿着海岸线向北拓展,建立港口据点,保障后续移民的运输线路。
各师的推进速度并不快,平均每月仅前进三十公里。他们会在已控制的区域内反复巡逻,确保没有漏网的土着或危险生物,待环境改造完成、防御工事稳固后,才会继续向前。
这种稳扎稳打的策略,源于武洲的经验,急于求成往往导致反扑,缓慢而彻底的清理才能确保长期占领。
红海港的移民接收量逐月增加。从最初的每月五千人,到半年后的每月两万人,各国都在加速转移过剩人口。
明国的第二批移民中,包含了三千名失业的纺织工人;越国送来的则多是破产的小商贩;洪州共和国甚至把一些因草场纠纷入狱的牧民也编入移民队伍,条件是34;在煦洲服役五年可赦免罪行34;。
这些移民在抵达后,会先在红海港接受一周的适应性训练,学习识别煦洲的常见毒物、应对高温天气的方法。随后,身体强壮者补充入开拓师,其余人则组成生产队,跟随部队前往新建立的安置点,开垦荒地、种植作物。
联邦开发总署每季度会发布《煦洲进展报告》,用数据展示成果:已建立安置点47个,移民总人数达18万,开垦农田12万亩,控制区域面积1.2万平方公里,清理土着部落63个。报告中没有提及具体的伤亡数字,只在附录中用34;治安事件34;一词笼统概括遭遇的抵抗。
这种拉网式的清理,像一张缓慢收紧的网,不断压缩着土着的生存空间。他们有的退入更深的雨林,有的躲进干旱的沙漠,有的则试图反抗,但面对装备火枪与火炮的开拓师,这些抵抗往往以失败告终。
少数侥幸逃脱的土着,也难以在被破坏的环境中生存。
联邦军并不急于将网收到底。他们按计划推进,每月、每季度完成既定的清理与建设指标,如同工厂的流水线作业。
在红海港的指挥中心,墙上挂着的煦洲地图,正以每月增加一块绿色区域的速度更新,代表着移民控制的范围在不断扩大。
按照这个进度,开发总署预计十年内可完成对煦洲中北部和北部的初步控制。届时,移民人口将突破百万,农田面积达到千万亩,铁路网络连接主要安置点,港口的吞吐量足以支撑日常运转。
之后,便是按最初的约定,重新划分势力范围,将这片土地纳入各国的封藩体系。
在此之前,煦洲的清理仍将继续。蒸汽船会不断运来新的移民与物资,开拓师的火枪会定期响起,火焰喷射器会持续焚烧密林,石灰粉会日复一日地撒在安置点周围。
这一切,都在联邦各国的默许与支持下进行,成为他们缓解内部矛盾、拓展生存空间的必要代价。而这片大陆上原本的主人,以及那些与人类共存千年的生灵,只能在不断缩小的空间里,走向注定的结局。
喜欢。
第321章 煦洲悲歌[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