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完成“高空接线+地面监测”的协作。
陈梅在申请书中写道:“他能在15米高的杆上保持平衡,我能通过仪表发现0.1欧的电阻偏差,我们在工作上互补,生活里也合得来。”
这些婚姻的登记过程严格遵循制度流程。联邦民政部制定的规范明确:当事人需提交三份材料,由本国使馆出具的未婚证明、虞国医疗机构的体检报告、双方签字的《权利义务声明书》。
声明书中特别注明:“婚后双方均有保留工作的权利,子女教育需遵循虞国义务教育法,不得强迫辍学。”
对于国内存在的男女比例失衡,朱昭熙在政治局会议上明确反对“行政干预”。她引用统计局的数据:“目前的失衡主要源于早期移民中女性性占比高,近十年新生儿性别比已趋于平衡。
强制婚配不仅违反婚姻自由原则,还会导致家庭矛盾激化。去年农庄的信访数据显示,包办婚姻的纠纷率是自由婚姻的7倍。”
替代方案聚焦于“保障女性权益以提升生育意愿”。政策调整包括三项内容:将产假延长至一年,期间工资由社保基金按原额发放,不影响工龄计算。
每个营地和工厂需配套托儿所,按每50名职工设1名保育员的标准配置,入托费由单位承担30%。
这些措施的效果虽需长期观察,但短期内已显现积极信号。跨国婚姻登记数量逐月递增,第七个月新增八对,第八个月增至十二对,且申请人中主动要求入籍的比例从初期的60%升至85%。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明国劳工王大柱在通过法律知识考核后,拿到居留许可的当天,就去书店买了《虞国宪法》和《机械原理入门》,他在日记里写道:“春燕说,等我考下操作证,就申请调到蒸汽夯土机队,她说那里的工作能够轻松一点。”
年底的工程总结会上,外籍劳工的贡献被系统纳入评估体系。铁路工程的验收报告显示,明国劳工参与的路段,路基沉降率比设计标准低0.3毫米。
电报线路的架设精度中,宁国劳工负责的区段,绝缘电阻达标率达98%,与虞国工人持平。这些数据被写入《工程档案》,姓名按工种排序,未标注国籍差异。
劳工营地的广播里,每天晚饭后会播报“今日优秀工作者”,王大柱、张大海等外籍劳工的名字与虞国工人交替出现。
这种平等对待通过家书传回联邦各国,越国劳工李某在给父亲的信中写道:“这里的人不问你来自哪里,只看你干了多少活。我上个月得了优秀,奖金买了块手表,在越国时想都不敢想。”
朱昭熙在年度报告中强调:“外籍劳工的融入,本质是制度吸引力的体现。当虞国的生活方式能让劳动者感受到尊严与希望,人口问题的解决便只是时间问题。
我们要做的,就是守住‘劳动创造价值的根本,让制度的合理性通过一个个具体的人、一件件具体的事传递出去。”
随着第一批劳工的两年工期将满,约有三成的人提交了延期申请。他们中,有的希望通过考核转为正式工人,有的想攒够钱后带家人移民,更多的则像王大柱那样,在虞国找到了“踏实过日子”的可能。
这种源于现实体验的认同,比任何宣传都更有说服力,随着家书传遍联邦的各个角落,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相信:虞国的制度或许不完美,但它至少让劳动者的付出得到了应有的回报。
喜欢。
第305章 跨国婚姻[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