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虞国的外籍劳工家书,像投入湖面的石子,在大明联邦各国激起层层涟漪。这些信件没有华丽辞藻,只是平铺直叙地记录着每日工时、饭菜分量、工资数额,以及34;受伤后有人送医孩子能免费上学34;等细节,却比任何宣传都更具穿透力。
     明国江南的纺织作坊区,一封被传阅得边角起皱的家信里,曾在虞国铁路工地务工的张顺写道:34;这里每天干十小时就准点收工,工头从不打人。上月我的腿被砸伤,工厂不仅给治伤,还照发工资。食堂顿顿有菜,偶尔还能吃上肉,比在家里强多了。34;
     读信的纺织女工们沉默不语,她们每天要在纺机前站十四个小时,稍有疏忽就会被监工用藤条抽打,午饭只是两个冷窝头。
     宁国都城的贫民窟里,渔民王老五把儿子从虞国寄来的汇款单贴在墙上。单子上的数字清晰显示:扣除食宿后实发三千二百元,附言栏写着34;已存银行,够家里盖房34;。
     邻居们围着看时,有人算了笔账:宁国码头搬运工干一个月,除去欠账,能带回家的不足二千元,还得看工头脸色。34;听说虞国的码头按装卸量算钱,多劳多得,没人敢克扣。34;不知是谁说了一句,人群里响起一阵叹息。
     这些信件的传播路径远超官方预期。通过人们的口口相传,他们才知道虞国并不是那些留学生口中已经被妖魔化的国家,而是文明的灯塔。联邦各国的底层民众第一次发现,原来日子可以是另一种过法——劳动有边界,付出有回报,尊严不需要用下跪换来。
     更具颠覆性的是信件里若隐若现的制度细节。洪州草原的牧民收到儿子来信,信中说34;虞国的牧场归集体所有,按劳力分配草料,再不用给牧场主交三成租子34;。
     扬国的佃农读到34;农庄的收成除了留种子,剩下的按工时分,谁家干得多谁分得多34;时,握着锄头的手不自觉地收紧。这些描述与他们世代忍受的盘剥形成尖锐对比,让34;公平34;二字有了具体的轮廓。
     思想的种子早已埋下。几年前朱昭熙推动的34;理论输出计划34;曾被联邦各国视为34;无害的学术交流34;。
     《货殖通论》在联邦图书馆公开借阅;《无产阶级组织建设指南》作为34;社会学研究资料34;,在大学的阅览室里积灰;朱昭熙关于34;劳动者联合34;的演讲稿,甚至被越国的报社当作34;异闻趣谈34;连载。
     当时的六国权贵普遍认为,这些理论是34;空想的书斋学问34;。越国首相在议会辩论时曾嘲讽:34;虞国那套只适合小邦寡民,越国的商业繁荣靠的是自由竞争,岂能让泥腿子们抱团闹事?34;宁国皇帝则批示:34;民生贵在安分,此类书籍不必禁绝,百姓自会知难而退。34;
     他们低估了理论与现实的化学反应。当信里的34;虞国故事34;与书本上的34;组织方法34;相遇,底层民众开始自发行动。
     越国的纺织业中心,三名读过《无产阶级组织建设指南》的染坊工人,按书中34;细胞式组织法34;,以34;互助会34;名义串联起二十七个作坊的工人。
     他们约定:统一拒绝超时加班,发现克扣工资就集体停工,用34;轮流值勤34;代替34;聚众闹事34;。三个月内,迫使十二家作坊将工时从十四小时减到十二小时,虽然离虞国的十小时仍有差距,却是前所未有的突破。
     明国的煤矿区,矿工们借鉴34;虞国工会模式34;,选出五名代表与矿主谈判。他们拿着《货殖通论》里34;劳动价值论34;的章节。
     要求34;每吨煤的工钱应占售价的三成34;,而非现在的一成五。矿主起初嗤之以

第306章 各国失算[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