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76章 预研玻璃,踏进通天桥[1/2页]

且隋 玄武季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阿布在干什么呢?
     在重影军的工兵营里,阿布、司徒和一帮陶器师傅们,围着歪果仁阿里恰巴尔,在老掌柜的翻译下,问东问西。
     对琉璃都很少见的众人,更是对玻璃莫名其妙。
     为了让大家对玻璃有个直观认识,阿布甚至将隋帝御赐的一支五彩琉璃马拿了出来。
     这玩意儿,摸着像玉,敲起来像瓷,看起来光怪陆离,实在是好看得紧。
     一听老大要通过这蓝眼睛红头发的歪果仁,搞出类似的宝贝,大家热情度非常之高。
     搞玻璃,重在原料。
     原料很简单,就是纯碱和石英。
     在大中国,碱矿和石英石矿真是丰富的不得了。
     可在这个时代,知道这玩意、认识这玩意的人就非常稀罕了。
     被称之为苏打的纯碱,它的学名叫碳酸钠,纯净的碳酸钠阿布在上化学课的时候见过,但原生态的天然碱,阿布真没见过。
     不过,阿布前世的脑子里,依稀记得在靠近这营州不远的内蒙,有一个叫查干什么地方,是整个大中国北方最大的露天碱矿。
     露天啊!阿布都有点流口水了。
     但难就难在不知道这地方具体在哪儿,现在会不会叫查干什么的。
     没关系,阿布发扬神棍精神,大笔一挥,就画出个圈,标注“查干、碱湖、西北、露天”等几个文字备用。
     然后,就是石英矿了。
     这个年代,当然不可能搞化学提炼那一套,因为炼丹工作者们的科研水平还没发展到高级阶段。
     现在的石英,主要是指天然的二氧化硅矿,基本上有三种自然变体,即蛋白石、玉髓和石英。
     蛋白石和玉髓,太稀罕和珍贵,就别提了。
     可石英,大中国老祖宗早就有认识和研究。
     大中国古人最早称石英为“水玉”,东汉末年的《神农本草经》中已称为石英,并按颜色将其分为6种。
     按照阿布后世的记忆,大中国的石英矿藏非常丰富,徒泰山附近应该就有。
     只是这玩意太偏,阿布实在是对它的所在,没有任何记忆。
     没关系,和阿里恰巴尔嘴中的“天然苏打”一起,让搜影带着阿里恰巴尔四处去找。
     阿布,有的是时间,只要能在他从洛阳赶回来之前,有结果就行。
     当然,再长点,咬咬牙,也不是不可以接受。
     时间一天天过去,转眼间就到了该启程前往大隋的日子。
     这些天,阿布除了去农场看看,哪儿也没去,好好的陪着怀孕的娥渡丽。
     小鸟依人的娥渡丽,渐渐退去以前的剽悍利落之气,变得温柔委婉许多,也对阿布有了更多的依恋。
     之前,靠着白青,阿布和温璇、李贤来往联系过好多次。在这期间,阿布早早将自己要前往大隋的消息告知了她们。
     本来,温璇是计划跟着阿布,一起去大隋来个小情侣双人踏山河的。
     但非常可惜的是,恰在计划中要赶过来汇合的日子,她阿妈高琬生病了。
     病虽然不要命,但如果这时候离开,温璇就不合适了。
     于是,在万分遗憾之余,阿布只有带着自己庞大的朝拜队伍,前往西边的大隋。
     而白青,因为担心受不了中原的天气,也做了好久心理建设后,就连同金笛一起,交代给娥渡丽。
     队伍中,有从高句丽王都城赶过来的以阿史那辛明、三行者为首的突厥商队,还有以刚认识不久的以布教法王阿尔萨普尔为首的萨珊波斯人商队。
     为了跟着阿布契郎,突厥人送给他五百匹突厥良马和五百名突厥战士,还有一百多个工匠。而波斯人,则又送给他一批香料、种子,还有三十几个手工匠人。
     阿布最喜欢的就是这种有技术的人才,比什么金银财宝有价值的多了。
     仔细问问,里面有铁匠、金匠、银匠、皮匠、医生、学者、建筑师、雕塑师、音乐师、织毯匠、毡匠等。
     最厉害的是,里面有来自萨珊波斯的四个造船匠,还有七八个分别来自两地的打制武器铠甲高人。
     这一下,阿布差点乐得把自己的鼻血都弄出来了。
     东西融合,东西融合呀!
     这样,连个推辞也没有,阿布就像一只貔貅,全部吞下,并很迅速地就将这些宝贝们分散各部。
     一部分送去了陀太峪工兵场,一部分进入到重影的后勤将作营,其余的送去了贾农的民政工坊。
     这个队伍着实不小,直奔八百多人、一百多辆大车而去了。
     不说这两股人马那一长串大车上装着什么,但就阿布自家的商队大车上,除了往常进贡给隋帝的铜锭、毛皮、海东珠,还有各种各样的陀太峪特产。
     各种铁制品,如铁锅、铁铲等。
     各种骨制品,如牛角梳、骨笛等。
     最多的是雪白的瓷制品,如碗、碟、杯等,油亮光滑,如玉如雪。
     ……
     这里面,还有五百多名阿布的卫队。
     整个大队,浩浩荡荡,朝西南而行。
     他们首站的目标,涿郡城。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白青,在天空中陪伴阿布他们飞了好远,最终在阿布的挥手中折返而回,慢慢消失在远天云层之中。
     春秋时,吴国为伐齐国而开凿邗沟。
     到了隋朝,在邗沟的基础上,两代皇帝大幅度扩修延展,遂成。
     时人,称这条运河,御河。
     御河,南起余杭,北到涿郡,西到东都洛阳,全长三千六百多里。
     御河,后人称之为京杭大运河,与长城、坎儿井,并称为大中国古代的三项最伟大工程。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
     大隋王朝,做出了贯通南北运河的决定,既有经济方面的考虑,又有军事行动的目的。
     一统天下之后,原本一直在黄河流域的经济重心,已经逐渐向长江流域南移。
     大隋先是定都长安,后又迁都洛阳,其政治中心绝不可能伴随经济发展而南移。
     因此,为了加强对富庶经济区的联系和管理,同时让南方富足的粮食等物资调剂北方,再加上帝国对北方边境治安维稳的需要,扩修贯通南北的运河就成为必行之举。
     御河,分为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永济渠,在黄河以北,从洛阳对岸的沁河口向北,直通涿郡。
     通济渠,从洛阳沟通黄、淮两大河流的水运。
     山阳渎,又称甘沟,北起淮水南岸的山阳,径直向南,到江都,西南接长江。
     江南河,北起京口,南至余杭,广十余丈,全长八百余里。
     涿郡城北有涿水,西出涿鹿山,故名。
     御河的北端大码头,就在涿郡城外涿鹿山下的涿水河边,此地名曰通天桥。
     通天桥没有桥,而是有一座天下闻名的码头。
     通天桥是大隋国家最北端的漕运起点,也是一个商业交通要冲,自然以码头为核心,生成一座大镇。
     站在涿鹿山高处,鸟瞰通天桥,却见:
     人烟稠密,店铺林立,街道纵横。
    &

第76章 预研玻璃,踏进通天桥[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