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75章 农垦和扶南稻[1/2页]

且隋 玄武季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回到杨柳湖的阿布契郎,立即和贾农一起动手做了两件大事。
     一件是播种,一件是研制玻璃。
     播种的事,刻不容缓。
     回到杨柳湖的阿布,立即清点获得的种子,在新开垦的黑土农场里,辟出专门的区域,进行试种扩种。
     主要圈出了重要的几种,葡萄、黄瓜、芝麻、孜然、棉花、香菜、茄子、胡椒、西瓜、胡萝卜、洋葱,还有那几麻袋扶南稻种。
     其中,将孜然、棉花、芝麻、油菜、胡麻、火麻、扶南稻列为重点。
     孜然,自然是将其做为东北肉食的重要作料,可以很好的改善东北老百姓主食肉类的口感。
     私下里,自然是为了满足阿布自己的口舌之欲。
     阿布,渴望有棉花的日子。
     棉花,贴身穿着它,睡觉盖着它,宝宝裹着它,脸上擦着它,伤口上裹着它,火药中点着它。
     阿布,不喜欢皮草、亚麻或者丝绸衣物,不仅清洗艰难,还太贵重,最重要的是他懒得频繁更换衣物。
     这些衣物,气味难闻,让人瘙痒。
     况且,它们色彩单调,不易饱满阿布眼中的五彩风情。
     阿布,希望过着棉花无处不在的日子,就如水、空气一样。
     他,喜欢抱着晒的滚烫的棉被,闻着那阳光的味道。
     棉花,将改变东北地区老百姓御寒长期依赖皮毛的局面,特别是行军作战的战士,将极大地降低负重,并增加保暖性。
     更重要的是,棉花的兴起,将推动世界文明的革新和科技的进步。
     棉织品的生产和贸易,才真正暗含着现代世界诞生的密码。
     只有棉织品,才能将全世界关联和整合。
     芝麻、油菜、胡麻、火麻,大豆,主要是用于食用油。
     说到食用油,这还得说说这个时代人们做饭的习惯。
     其实,在这个年代,人们都以烤、炸、炖菜为主,不论中原还是塞外,都一个吊样。
     这,让刚刚穿越过来的阿布,很不适应。
     烤、炸、炖菜,全然少了那种色香味俱全的人生烟火气。
     于是,阿布一直就想办法要改变这种状况。
     但是,由于植物油的稀缺,特别是榨油技术、种植技术、生产技术的限制,植物油的产量、使用范围非常有限。
     先秦时,人们开始食用动物脂肪油。
     到了周秦两汉时,动物油脂才被广泛食用,但还是炖菜用。
     两汉时,虽然已经开始使用植物油点灯,如麻籽油、菜籽油、胡麻油、大豆油等。
     但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在食用上,使用方法、使用范围、使用量都非常有限。
     食用油的使用,重在烹调,而不在翻炒。
     还是因为穷!
     贫穷,限制了想象;想象,限制了口福。
     所以,有两缺。
     先说说一缺。
     缺冶铁的技术,缺打铁锅的技术和产量!
     铁锅,中国老百姓享用的时间比较晚。
     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肥沃新月地带的人就掌握了制铁技术。
     100年后,他们将熟铁加热、淬火、再加热、再锤打,轮番折磨之后,由于偶然在变硬的铁表面沾上了碳粒,因而制成了最初的钢。
     到了公元前1200年前,这种新的冶金技术已在泛地中海地区得到了普及。
     大中国铁锅的铁,可是直到战国时期才出现在中原之国。
     这,可比人家肥沃新月晚了整整八百年。
     青铜时代的老百姓,只能可怜巴巴地使用陶锅。
     贵族们,才能用青铜的锅碗瓢盆勺!
     所以,蒸煮成为那个年代人们主要的做饭手段。
     锅!锅!
     作为炊具,锅的历史跟汉字差不多一个年纪。
     最早的锅就是三条腿的“鼎”,在汉时没了腿叫“镬”。
     这时候“锅”的叫法,简直是阿布的原创。
     铁锅的产生普及,更是到南北朝后期的时候,随着冶铁技术和产量的提升,才缓慢走入寻常百姓家。
     而那时候的锅,基本上是铸铁锅,平滑曲面,受热均匀,缺点是深而略尖。
     阿布的锅,要的是经过反复锤打的平底锅。
     再说说二缺。
     缺用油的脑洞,缺榨油的技术和产量!
     炒菜的油,先是动物油。
     可惜中原之地,总是人多兽少。
     那珍贵的动物油脂,怎么能进入老百姓的餐桌呢?
     油料植物的种植历史,在大中国可是源远流长。
     大豆、油菜、麻,可是自家土鳖。后来又引进胡麻、荏,那是外国种。
     后来,人们便自然而然的榨出了植物油。
     可是,这时候的植物油,不是用来吃的,而是来看的!
     看的?
     是啊,灯油!
     偶然的机会,有个好奇心很重的家伙,竟然将灯油尝了一口。
     喔噻,不错哦!
     于是,植物油的又一个用途便扩展了。
     调味!调味!真香!
     再于是,在南北朝时,就有了贾思勰《齐名要术》中的“炒鸡子法”。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但是,记住哦,贾农他先人特别注明,当时用的还是铜铛——铜锅也!
     那,哪是老百姓用得起的?
     不过天啦,炒菜终于出现了!
     现在,阿布要做的就是,大力发展炒菜技术,让“炒”扬名天下,让“炒菜”成为天下人众食之的!
     从此之后,阿布随便到哪儿去,都可以吃到独占鳌头、花样繁多的地方炒菜!
     那时候,就喊:
     “小二,来个你们的招牌菜!“
     于是,不一会儿,就端上来可荤可素、荤素合一的一盘盘炒菜!
     最重要的是,只要少量的肉,配上较多的蔬菜,就可炒一盘让普通老百姓有了笑容的日常佐餐小菜。
     说说阿布计划发展东北水稻的事情。
     远古时代,东北有稻子吗?
     当然有,不是水稻,是旱稻。
     旱稻,顾名思义,就是在旱地上种植的稻子。
     在东北各族的传说、文献、遗迹中,上古时代的东北先民,早已掌握“五谷”之一的稻的种植方法。
     当然,这里的稻就是旱稻,也叫陆稻,其原始栽培可追溯到7000年前。
     它优点是,耐早、耐热,吸水力强;但缺点照样明显,产量低、出米率低、米质次、口感差。
     所以,陆稻米,从来没有成为汉文化圈老百姓餐桌上的主客。
     东北水稻,是和中国传统水稻是两个概念。
     世界水稻起源于中国。
     早在7000年前,我国长江下游的原始居民已经完全掌握了水稻的种植技术,并把稻米作为主要食粮

第75章 农垦和扶南稻[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