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授,您来看这个!”小李的呼喊从地宫一侧传来。
苏明远走过去,看到石壁上刻着“活字印刷改良法”几个大字,下方详细记录了制作方法与材料配比。他的手指不由自主地抚上那些字迹,脑海中浮现出自己在翰林院日夜奋笔疾书的身影。
那时他刚中状元,年轻气盛,向皇帝上书建议设立“文明续存司”,专门收集整理濒危技艺。皇帝虽赞赏他的想法,却因国库空虚而未能立即实施。后来...后来就是战乱四起,他奉命南下督军,从此再不知那提议的下文。
难道往生司就是根据他的提议设立的?那么门外的浮雕上的官员...
“我们误解了往生司,”老周的声音响起,指着壁画上的匠人形象,“他们不是追杀者,是最早的文化守护者。”
苏明远感到一阵眩晕,急忙扶住石壁。冰凉的触感从掌心传来,却无法冷却他内心的澎湃。如果往生司真的源于他的提议,那么这些石壁上的字迹,很可能就出自他当年的同僚之手,甚至可能有他自己的笔迹!
“苏教授,您没事吧?”小李关切地问,“您脸色很苍白。”
“无妨,”苏明远勉强站直,“只是有些缺氧。”
他环顾地宫,目光掠过一段段文字:《琉璃烧制秘法》、《百锻钢淬火术》、《天工机括制》...整整三十七种失传技艺,如今静静地刻在这些石壁上,等待后人的发现。
现代队员们在忙碌着,他们的设备发着光,他们的衣着如此陌生,但他们眼中的兴奋与敬佩,与庆朝学者发现古籍时的神情别无二致。
苏明远走到“活字印刷改良法”前,仔细阅读那些文字。这种方法比当时通行的活字印刷更加精细高效,若在当年得以推广,或许能大大加速知识的传播。忽然,他想起现代办公室里的激光打印机,那种瞬间就能复制文字的神奇机器。
古人与今人,都在为让文字流传而努力。时代变迁,技术革新,但人类对文明传承的执着,跨越千年依然相通。
“直播设备准备好了!”一位队员喊道。
老周点头:“开始吧,让全世界看看这个伟大的发现。”
镜头打开,老周开始讲解往生司的真正意义与石壁上的发现。苏明远静静站在一旁,心情复杂。在他的时代,这样的秘密绝不会公之于众,而如今,千万人通过那小小的镜头就能即时见证这一历史性发现。
“苏教授,来说几句吧?”老周突然邀请道。
苏明远一怔,随即镇定下来,走到镜头前。他讲述着庆朝的文化与技艺,巧妙地避开可能暴露身份的细节,只以学者的角度分析这些发现的价值。
直播结束后,小李兴奋地拿着平板过来:“苏教授,您看网友的留言!好多人被感动了。”
苏明远接过平板,一条留言映入眼帘:“原来我们寻找的不是穿越的秘密,是千年来中国人对文明的执着。”
这句话如重锤击中心脏。苏明远突然明白了自己穿越千年的意义——不是偶然,不是意外,而是一种文明的延续。他来自一个重视文化传承的时代,如今在一个同样珍视历史遗产的时代苏醒。无论是往生司的创立者,还是现代考古者,都在为同一件事努力:让文明的火种永不熄灭。
“我想单独待一会儿。”苏明远对小李说。
年轻人理解地点点头,留下他一人在地宫深处。
苏明远抚摸着石壁上的字迹,轻声自语:“倘若往日同僚知他们守护的火种千年后仍在燃烧,该有多欣慰。”
他从怀中取出那块状元玉牌,轻轻按在石壁一处不显眼的凹陷上——完美契合。
霎时间,一侧石壁缓缓移开,露出一个小型秘室。室内只有一石台,台上放着一卷以特殊药液处理过的羊皮纸,千年不腐。
苏明远展开羊皮卷,熟悉的字迹映入眼帘——那是他自己的笔迹!
“余苏明远,庆朝三年状元,上书请建文明续存司,幸得陛下恩准,赐名‘往生司,取‘往圣继绝学之意...”
他的手微微颤抖,继续阅读下去。原来在他南下督军后,皇帝确实采纳了他的建议,命他最好的同僚负责此事。往生司的创立者们深知战乱将至,特意选择了这处隐蔽地点,将最珍贵的三十七种技艺刻于石壁,以期后世发现。
卷末,是他同僚的附笔:
“明远兄台鉴:若他日有缘得见此卷,想必已是太平盛世。吾等遵照兄之规划,存续文明火种,纵使庆朝不复存在,中华文明之精髓亦将流传后世。兄之理想,终得实现。——弟文渊敬上”
苏明远跌坐在地,泪水无声滑落。他不是时光中的孤魂,而是千年文明传承中的一环。他的理想,他的坚持,在千年后得到了回应。
室外传来队员们的欢声笑语,他们正在庆祝这个重大发现。苏明远小心收好羊皮卷,走出秘室,石壁悄然合上。
那一刻,他不再是被时光抛弃的古人,而是连接两个时代的桥梁。
老周兴奋地走来:“苏教授,我们决定在这里设立临时研究站,详细记录这些技艺。您愿意牵头这个项目吗?”
苏明远微笑颔首:“固所愿也,不敢请耳。”
这句文言回答让老周微微一怔,随即笑道:“苏教授真是风趣。”
苏明远望向石壁上千年前的字迹,轻声道:“文明如长河,奔流不息。你我皆是河中水珠,前承古人,后启来者。”
地宫外,秦岭的雾渐渐散去,一缕阳光照进千年秘密之地。
苏明远知道,他终于找到了归属——不是在一个时代里,而是在文明传承的永恒之流中。
喜欢。
第13章 往生司旧址探密[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