蝗灾的平息与粮价的稳妥回落,如同久旱甘霖,为大梁朝廷注入了一股难得的安定气息,堪称一份沉甸甸的厚礼。
然而,金銮殿上的空气,却远非表面那般祥和。
“陛下!”一位李姓御史手持玉笏,跨步出班,声音带着刻意的沉痛与愤慨,“臣弹劾平抑粮价主事楚化杰!此人借朝廷平抑粮价之机,中饱私囊,竟敢向购粮商贾强行索贿!每担粮米,索银一百五十文之巨!此乃监守自盗,败坏朝廷纲纪,其心可诛!请陛下明察严惩!”
年轻的永兴帝陈嘉端坐龙椅,面对这掷地有声的弹劾,脸上却未见多少波澜,反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轻松。他慢悠悠地开口,语出惊人:“此事,朕知晓。那银子,是朕让他收的。”
满朝文武,包括那位慷慨激昂的李御史,瞬间愕然,目光齐刷刷聚焦在御座之上。
陈嘉仿佛没看到众人的惊诧,自顾自地继续道,语气甚至带着点理所当然:“内务府近来甚是拮据。过些时日,便是先帝五周年忌辰大祭,所需用度浩繁。这银子,算是朕…自己筹措的一点心意。”话已挑明,这钱入了朕的私库,你们待如何?
此言一出,殿内一片死寂。众臣面面相觑,心中掀起惊涛骇浪。谁都未曾料到,这位素来显得优柔寡断的年轻皇帝,竟能想出这般…别开生面的“生财之道”。放粮平抑物价,他竟能从中间刮一层油水!这脸皮之厚,心思之奇,令人瞠目。
短暂的寂静后,陈嘉仿佛忽然想起什么,带着几分“天真”的好奇,环视群臣问道:“对了,朕倒有一事不明。诸位爱卿,你们平日去地方采买物资,也会给当地官员送些…‘心意么?”
此言如同冷水滴入滚油!王、李、白几家以及与世家关系密切的官员,神经骤然绷紧,后背瞬间沁出冷汗。秋后算账?这年轻皇帝莫非在钓鱼?受贿有罪,行贿难道就能置身事外?
左相张授民反应极快,立刻出列,神态自若地拱手道:“陛下明鉴。此类…人情往来,自古有之,非我大梁一朝独有。只要不伤及国本,不碍朝廷法度运转,历朝历代,亦多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权作微末流弊,未加深究。”他巧妙地将“贿赂”定义为“人情往来”和“微末流弊”,试图轻描淡写地揭过。
“哦?原来如此。”陈嘉恍然大悟般点点头,脸上露出一丝“释然”的笑容,“既然大家都这么做,那朕这点银子收的,也就心安理得,不算什么了。”他用最无辜的语气,说出了最厚颜的话语,噎得满朝文武无言以对,连张授民都一时语塞。
“陛下,”户部尚书李元吉见机,连忙转移话题,提出更迫切的事务,“如今陈粮既出,新粮入库乃是当务之急。只是…”他顿了顿,目光扫过王、李、白几家官员站立的方向,意有所指,“往年新粮采买,多赖几家大商行经办。然今岁不同,彼等手中尚握有大量…前番购得的存粮。若再将新粮采买委之,新旧混杂,恐难保粮质,亦易生弊端。此节,不可不虑。”
陈嘉似乎早有准备,轻松答道:“此事朕已安排妥当。楚化杰办事还算得力,朕已命他前往江南督办新粮采买事宜。所需银钱,户部按需拨付即可。”他语气笃定,仿佛一切尽在掌握。
此言一出,朝堂中几位心思敏锐的重臣,如右相、赵文弼等,心头猛地一凛。楚化杰?又是他!从求雨到平抑粮价,再到如今的新粮采买…这一环扣着一环,看似偶然,却隐隐透着一股精心编织的意味。这背后,绝非皇帝一人之力!更大的杀招,或许已在弦上!
他们的预感并非空穴来风。此刻的京都粮市,价格已跌破八百文大关,落至七百五十文一线。为稳定民心,朝廷随即宣布以八百文官价,敞开收购当年新粮,唯新粮是取。此策一出,京都粮价如同被无形之手托住,稳稳锚定在八百文上下。而世家手中那堆积如山、难以出手的陈粮,价值则进一步缩水,几成烫手山芋。
千里之外的太福祥镇,却是另一番热火朝天的景象。困扰多时的蒸汽机轰鸣声变得稳定而持续,终于实现了昼夜不停的“连续运转”。
更令人振奋的是,那用于固定工件的“卡盘”亦被牛大、陈康等人合力攻关出来。此物以精铁反复锻打淬火,辅以璇玑坊的精密齿轮咬合,虽显粗重,却异常坚固可靠。
“成了!东家!您看这咬合!”牛大满脸油污,眼中却闪烁着狂喜的光芒,指着车床上那牢牢钳住一块精铁件的卡盘。
蒸汽动力通过皮带轮组传递,带动卡盘缓缓旋转,发出低沉而有力的嗡鸣。有了此物,加工更精密、更复杂的部件便有了可能。
秦文看着眼前这跨越时代的机械雏形,心中亦是激荡。然而,一丝隐忧随之浮现:“好!卡盘是关键突破!只是…这钢铁产量,还是太拖后腿了。”他指着旁边堆积如山的铁料,“一天万余斤,放在大梁不算少,可要支撑我们下一步的构想,杯水车薪啊。”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
第332章 海隅惊帆[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