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口一样。前两天去大慈恩寺上香,见寺里的僧人都在挑水,说是寺里的井水里能看见细虫子。城西的贫民区更惨,听说已经有人喝了井水闹肚子,拉得起不了床。”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杨国奇的心猛地一沉。他想起去年巡查西市时,曾见过坊角有妇人在井边淘米,那时的井水还清澈见底。怎么才一年光景,竟恶化到这般地步?
     “京兆尹为何不报?”他的声音不自觉地提高了些。
     “报了的。”独孤伽罗从枕边摸出一卷文书,“上个月就递了折子,说长安地下水碱化,还附了太医署的查验结果,只是陛下那时正忙着和大臣们商议征突厥的事……”
     杨国奇接过那卷文书,展开时手指微微发抖。太医署的字据写得明明白白:长安城内井水多含硝石、盐碱,长期饮用会致腹胀、脱发,甚者影响子嗣。下面还有京兆尹的备注:城西十八坊,已有三百余户因饮水患病,坊正请求官府拨款打新井。
     他想起梦中被洪水淹没的街巷,那些在浊浪中挣扎的百姓。原来水患从不是远在天边的噩梦,它早已化作井水里的涩味,悄悄缠上了长安城的百姓。
     烛火渐渐暗了下去,独孤伽罗添了根灯芯,殿内重新亮堂起来。杨国奇靠在床头,目光落在窗外的夜空中,那里有几颗疏星正透过云层闪烁。
     他想起开皇初年定都长安时的情景。那时前朝的宫殿还残破着,他和大臣们站在废墟上,看着渭水从城边流过,都觉得这是块风水宝地——左有崤函之险,右有陇蜀之固,渭水可以漕运,八水环绕滋养着关中平原。可如今看来,这八水绕长安的格局,竟成了隐忧。
     “伽罗你看,”他忽然指着窗外,“长安地势太低了。”
     独孤伽罗顺着他的目光看去,夜色中的长安城像一头沉睡的巨兽,宫城的屋脊在月光下勾勒出起伏的轮廓。她虽不懂地理,却也听老人们说过,长安城比渭水河床高不了多少,每年汛期都得提防河水倒灌。
     “去年秋天,渭水涨了两丈多,离朱雀门的门槛只差三尺。”杨国奇的声音低沉,“当时就该警醒的。”
     他想起梦中那座崩塌的广通桥,想起被淹没的皇城。如果渭水真的决堤,以长安现在的排水系统,根本无力抵挡。那些纵横交错的排水沟渠还是前朝留下的,年久失修,去年秋雨时,光永兴坊就积了半人深的水,泡塌了二十多家民房。
     “还有这地下水,”他摩挲着那卷文书,“长安城里人口越来越多,作坊、沟渠、茅厕都往地下渗水,井水怎么可能不受影响?再这么下去,别说水患了,光是这不能喝的水,就能把人逼走。”
     独孤伽罗静静地听着,忽然握住他的手:“陛下,您想怎么办?”
     杨国奇看向她,眼中闪过一丝决断的光。这个念头其实在他心里盘桓了很久,只是一直觉得太过浩大,不敢轻易提起。但今夜的梦,这碗涩味的水,还有独孤伽罗的话,都像鞭子一样抽打着他。
     “朕想…”他深吸一口气,仿佛要将胸中的忧郁都吐出去,“重新建一座新都城。”
     独孤伽罗眼中闪过一丝惊讶,但很快便镇定下来。她看着杨国奇的眼睛,那里没有了往日的疲惫,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明亮的坚定。
     “对,新的都城,”杨国奇的语速慢了下来,仿佛在勾勒一幅宏伟的蓝图,“要选在高地上,离渭水远些,免得被洪水淹。要有好的水源,最好是山泉水,清澈甘甜,能供全城人饮用。还要修最完善的排水系统,明渠暗沟都要宽敞,下雨时水能很快排出去。”
     他越说越激动,起身走到窗边,推开半扇窗户。夜风带着凉意涌进来,吹得烛火又摇晃起来。
     “还要有宽阔的街道,整齐的坊市,让百姓住得舒服。我们的宫城要建在最安全的地方,既能俯瞰全城,又不怕水患。对了,还要挖一条大运河,把南方的粮食、物资运过来,就算关中受灾,都城也能安稳。”
     独孤伽罗走到他身边,看着他被月光照亮的侧脸,那里的线条比往日更显刚毅。她知道营建新都意味着什么——要征调多少民夫,耗费多少钱粮,要让多少百姓离开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但她也知道,如果不这么做,长安的水患只会越来越严重,百姓的日子会越来越苦。
     “陛下想好了?”她轻声问。
     “想好了。”杨国奇转过身,握住她的手,那双手虽然纤细,却带着让人安心的力量,“梦里的洪水太可怕了,但更可怕的是,看着百姓受苦却什么都不做。就算难,就算要花十年二十年,朕也要把这座新都建起来。”
     他想起刚才那碗涩味的井水,想起太医署文书里“影响子嗣”四个字。他是大隋的皇帝,不仅要守住眼下的江山,更要为子孙后代谋一个安稳的将来。
    喜欢。
  

第277章 梦启新思[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