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那天,城里的大学校门高大得像一道城墙,红砖外墙在阳光下泛着光。这一切都让孙启荣心潮澎湃,却也让他骨子里的自卑和算计瞬间激活。
他敏锐地察觉到周围同学身上那种与生俱来的“城里人”气质——干净的衣着、自信的谈吐、甚至书包的款式。
他低头看了看自己熨得笔挺却难掩陈旧的西装和那个磨了边的旧皮箱,心里那点得意被一种急于融入的焦灼取代。
“不能露怯。” 他暗暗告诫自己。他刻意放缓语速,模仿着在镇上听过的广播腔,在宿舍自我介绍时,这样的腔调引来室友略带惊讶的目光。他立刻捕捉到这种目光,心中暗喜,脸上却保持着谦逊的微笑。很快,“孙哥”这个称呼在班里传开了。
他年纪稍长,又刻意表现得稳重、乐于助人,迅速赢得了好感,特别是女同学的好感。一句带着崇拜的“孙哥真厉害”,像甘霖一样浇灌着他饥渴的虚荣心。
然而,真正的学业挑战很快到来。高等数学、专业理论……这些需要扎实基础和持续投入的课程,让习惯了“短平快”突击的孙启荣倍感吃力。
他发现自己坐在图书馆,书本摊开,心思却早已飞到如何在下一次学生会活动上发言,或者如何跟那位家里似乎有点背景的辅导员拉近关系。在这个新环境里,光靠书本知识,他很难出类拔萃,甚至可能露馅。
于是,他的“生存法则”在大学里升级了:
积极参与学生工作:他竞选班干部,加入学生会。跑腿、组织活动、写宣传稿,他干得格外卖力。他深谙“混脸熟”的重要性,知道在这些场合表现出的“能力”和“态度”,比单纯的学习成绩更能给老师留下深刻印象。
他精心打造自己的形象——“出身贫寒但自强不息”、“成熟稳重乐于助人”、“有社会经验接地气”。在系里活动发言时,他会巧妙地将自己“差八分落榜”、“为了母亲跑买卖”的经历包装成励志故事,博取同情和赞赏。
他对需要死记硬背、或者老师明确划重点的课程投入较多,保证不挂科甚至拿个中等偏上的分数。对于真正需要深度思考和长期积累的核心专业课,他则采取“过关即可”的策略,靠着临考前的通宵突击和平时在老师面前的“良好表现”勉强过关。他把省下来的大量时间,都用在了经营人际关系和参与各种能“露脸”的活动上。
每次寒暑假回乡,是孙启荣精心策划的“衣锦还乡”时刻。他会特意向家境好的同学借来更挺括的西装外套,戴上不知从哪弄来的墨镜,拎着几本厚厚的外文专业书,出现在镇上的茶馆。
在乡亲们羡慕、敬畏的目光中,他侃侃而谈“大学里的讲座”、“城里的高楼”、“国家的大政方针”,夹杂着一些半懂不懂的新名词。他享受着这种被众星捧月的感觉,仿佛这才是他应得的荣光。
兰芝总是安静地站在他身边或身后,脸上带着与有荣焉的微笑,心里却像打翻了五味瓶。丈夫口中那个光怪陆离的世界——“学生会竞选”、“学分”、“学术报告”——对她来说如同天书。
她努力想听懂,想跟上他的脚步,却发现两人之间的鸿沟越来越宽。他偶尔看向她的眼神里,那份曾经的“文化人”对仰慕者的温和仍在,但深处,似乎多了一丝不易察觉的……疏离?甚至是……嫌弃她跟不上趟的无奈?她不敢深想,只能把这份不安压在心底,更加勤快地操持家务,照顾好公婆,默默支持着他口中那个“更远大的前程”。
他带回来的新词汇和新见识,像一层无形的膜,隔在了他们之间。
大二那年的迎新晚会,成了孙启荣人生中又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凭着在学生会“积极表现”和“成熟稳重”的形象,他被选为主持人之一。
当耀眼的聚光灯打在他脸上,台下黑压压的人群瞬间安静下来,无数道目光聚焦在他身上。他握着话筒,清晰地听到自己刻意模仿广播员、经过私下无数次练习的声音,通过扩音器在礼堂里回荡,带着一种奇妙的权威感。
他按照背得滚瓜烂熟的串词流畅推进,适时插入一点从城里同学那里学来的俏皮话,引来台下阵阵笑声和掌声。
那一刻,一种前所未有的、令人战栗的快感席卷了他!他感觉自己不是在主持晚会,而是在掌控着台下近千人的情绪起伏!知识?那些晦涩难懂的公式定理?在此时此刻,在这掌控全局的巅峰体验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无力!这感觉,比任何考试得满分、比任何女生的崇拜眼神,都更直接、更强烈、更令人沉醉!
晚会结束很久,那种站在舞台中央、被万众瞩目的晕眩感仍未散去。孙启荣躺在床上,心潮澎湃。他彻底悟了:知识或许能敲开门,但真正能让人“抬起头”、让别人“仰视”的,是站在高处、掌控他人的权力!
讲台,在他眼中也悄然变成了另一个等待他征服的“舞台”。他对兰芝偶尔来信中提及的家长里短、庄稼收成,愈发感到索然无味。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毕业那年,孙启荣凭借几年学生会工作的“资历”、刻意经营的“踏实可靠”形象、以及“高龄生”特有的“成熟稳重”,加上学业成绩勉强过关,竟真的被系里留了下来,担任助教。这在当时,是足以让整个乡镇都羡慕的“铁饭碗”,是鲤鱼跃过了真正的龙门。
第一次以“孙老师”的身份站在讲台上,看着台下几十双年轻的眼睛——好奇、探究、或许还带着一丝对新老师的敬畏——汇聚在自己身上,那股熟悉的热流再次涌上胸口。
最初,残存的理想主义和新鲜感驱使着他。他备课到深夜,查资料、抄教案,手指被钢笔磨出茧子也不觉得累。兰芝曾带着家里攒下的鸡蛋和烙饼,坐了半天的车来学校看他,站在教室后门偷偷看他上课。看到他挥洒自如的样子,她笑得像个刚结婚的小媳妇,眼里全是光。
孙启荣看到了她,心里掠过一丝复杂的情绪,有满足,也有一丝被窥见“另一面”的不自在,他很快示意她离开。
然而,大学这个小社会,等级分明,诱惑也无处不在。他很快发现了比传授知识更有趣的事情:
课堂上,有些女生在做笔记时会抬起头,目光在他身上停留的时间,显然超过了单纯听课的需要。
那眼神里,有好奇,有欣赏,甚至……带着点懵懂的爱慕?下课后
第191章 越界[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