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朝堂上下因朱允炆主动请命外放参与官道建设一事,掀起了一番热议。
江南一系官员恰似寻着了绝佳契机,纷纷在各处场合对朱允炆赞不绝口。
有官员在朝会散后,于殿外拱手对同僚说道:“诸位可知,小王爷主动请命参与官道建设,此等胸怀天下、勇于担当之举,实乃我大明之幸呐!”
另一人赶忙附和:“正是正是,小王爷年纪轻轻,便有如此远见卓识,甘愿为朝廷分忧,不辞辛劳奔赴建设一线,真乃皇室之楷模。”
在府邸宴会上,也常能听见江南官员们的赞誉之词。
一位官员端着酒杯,满脸笑意地说道:“小王爷这一去,定能将江南之精细规划与勤勉务实之风,带入官道建设之中,届时,官道建成,必是利在千秋,小王爷功绩也将彪炳史册。”
众人纷纷点头称是,仿佛已然看到朱允炆在官道建设中大展身手,立下不世之功。
一时间,江南一系官员对朱允炆的称赞之语,在朝堂内外传得沸沸扬扬。
随着江南一系官员不遗余力地称赞朱允炆,这股舆情如涟漪般在朝堂内外迅速扩散。
起初,不过是江南官员们在公开场合、私下聚会里频繁提及,可渐渐地,不少与之交好或立场摇摆的官员也受其影响,加入了夸赞的行列。
民间听闻小王爷主动请缨参与官道建设,也开始议论纷纷。
市井之中,百姓们茶余饭后皆在谈论此事。
说书先生更是将朱允炆的事迹添油加醋,编成段子在茶楼酒肆宣讲,夸赞小王爷一心为民,不顾皇孙之尊,愿深入基层,为百姓谋福祉。
如此一来,朱允炆的名声在民间也迅速传播开来,百姓们对其满怀期待,都盼着他能将官道修筑得又快又好。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对这股舆情欣然接受。
朝中部分勋贵集团,向来与江南官员面和心不和,见此情形,心中颇有些不满。
他们私下里嘀咕,怀疑江南官员此举背后定有深意,不过是想借朱允炆之手为自己谋取利益,绝非单纯为了夸赞小王爷。
一些清流官员,虽认可朱允炆主动担当的行为,但对这铺天盖地的赞誉之风也心存疑虑。
他们担心这种过度的宣扬会让朱允炆滋生骄傲自满之心,于其成长并无益处。
这舆情在各方态度不一的情况下,继续蔓延发酵,朱允炆身处舆论中心,他的每一个举动都备受关注。
而这场因官道建设引发的舆论风暴,究竟会如何收场,又会对朱允炆及朝堂局势产生何种深远影响,众人皆拭目以待。
且说那日朝会,群臣齐聚。
待诸事奏毕,江南一系官员瞅准时机,站出一位领头之人,此人乃江南籍的礼部侍郎,只见他整了整衣冠,出列拱手,高声启奏:“陛下,臣以为小王爷朱允炆主动请命外放参与官道建设,实乃大义之举。此举既能为百姓谋福祉,又能为朝廷分忧解难,真可谓心怀大义,有古之贤王风范呐!”
言罢,其身后一众江南官员纷纷附和,七嘴八舌地夸赞起来。
有的说:“小王爷年纪轻轻便如此果敢,实乃我大明皇室之幸,天下百姓之福啊!”
第473章 想掰手腕了[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