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圆滑之术:乱世中的生存智慧[1/2页]

风水云雷电 草原蓝天野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董烈被斥后,朝廷局势愈发微妙。汉帝虽不满权臣专权,却无实权抗衡,见谷阳城兵农商三业兴旺,便暗中派内侍送来密诏,封石禾为“镇东将军”,许他自行募兵护境,实则想借谷阳城的力量牵制朝中各方势力。
     消息传到京城,立刻掀起波澜。以司徒王允为首的忠臣派听闻后,连夜派门生送来了一封亲笔信:“石将军手握雄兵,当以安天下为己任。如今奸佞环伺,百姓流离,若将军能坚守初心,护农通商、保境安民,便是天下之幸。”信中还附上了洛阳周边灾情的详细奏报,恳请谷阳城调拨余粮赈济灾民。
     而此时,失势的董烈并未甘心。他让心腹李儒改名换姓,再次潜入洛阳,这一次却绕过了冯渊,直接找到了石禾军中的一个旧识——偏将周奎。周奎曾因粮草短缺克扣过军饷,被石禾重罚,心中一直怀恨在心。李儒找到他时,递上一箱金银:“董太尉说了,只要将军肯在军中散布谷阳城‘拥兵自重、意图谋反的流言,再设法拖延赈灾粮的运输,将来必有你封侯拜将之日。”周奎看着满箱财宝,眼中闪过贪婪,当即应下。
     石禾收到王允的信时,正在共耕田查看新麦长势。他读罢信,对张燕叹道:“王司徒字字恳切,句句不离百姓,这才是臣子的担当。”当即下令打开粮仓,调拨三万石粮食,由赵虎亲自押送前往灾区,临行前反复叮嘱:“务必亲自交到灾民手中,不得经他人之手。”
     可粮食刚出谷阳城,周奎便暗中让人在军中散布谣言:“石将军私藏粮草,不肯上交朝廷,如今却借赈灾之名收买人心,怕是要反了!”一时间,军中人心浮动,几个不明真相的士兵竟在营中议论纷纷。赵虎得知后怒不可遏,想将造谣者抓来问斩,石禾却拦住他:“谣言止于智者,若强行镇压,反而显得心虚。”
     他随即召集全军将士,站在粮仓前敞开大门:“诸位请看,谷阳城的粮食,一半入军需,一半济灾民,账目全在账房,任何人都可查验。我石禾若有半分私心,甘受军法处置!”将士们看着粮仓中堆积如山的粮食,又想起这些年石禾与他们同吃同住、从未克扣粮饷,谣言不攻自破。周奎躲在人群中,脸色一阵青一阵白。
     与此同时,张燕在洛阳城的眼线传来消息:李儒化名“李先生”,频繁与周奎接触,还暗中勾结了几个灾区的贪官,准备在赈灾粮过境时动手脚。张燕立刻将消息告知石禾:“这些人想劫走粮食,再嫁祸给咱们,让朝廷治罪。”
     石禾眼中寒光一闪:“敢动赈灾粮,便是与天下百姓为敌。传我命令,让赵虎在粮队必经的野狼谷设伏,务必活捉李儒,查清背后主使。”他特意嘱咐:“留活口,我要让天下人看看,到底是谁在借天灾行阴谋。”
     三日后,野狼谷果然传来厮杀声。李儒带着贪官豢养的死士袭击粮队,却不知赵虎早有准备。一番激战,死士被尽数歼灭,李儒被生擒活捉,从他身上搜出了与周奎、贪官的往来书信,字字句句皆是如何截留粮食、构陷谷阳城的阴谋。
     石禾将李儒与书信押解至洛阳,当着前来巡查的御史面公审。李儒起初还想狡辩,可当周奎被押上堂,见了书信后瘫倒认罪,他便再无抵赖余地。真相大白后,洛阳百姓怒不可遏,纷纷咒骂董烈与贪官“丧尽天良”。汉帝得知后震怒,当即下令将李儒斩首示众,周奎革去军职流放边疆,连坐的贪官多达十余人,董烈也因“教唆构陷、危害赈灾”被削去太尉之职,彻底失势。
     事后,王允亲自来到谷阳城,对石禾深施一礼:“将军以诚信破谣言,以智勇擒奸佞,保住了灾民的活命粮,真乃忠臣也。”石禾扶起他:“司徒言重了,我只是做了该做的事。”
     张燕在旁感慨道:“其实真情与假意、忠臣与奸臣,从来都不难分辨。真心者,言必及民,行必务实;假意者,言必称利,行必藏私。就像王司徒的信,字里行间都是灾民疾苦;而董烈的计,步步都在算计权势。”
     那日之后,谷阳城“忠勇爱民”的名声传遍中原,不仅百姓纷纷归附,连朝中不少有识之士都暗中与石禾往来,愿为谷阳城的三业兴旺出一份力。石禾与张燕站在三业阁上,看着往来的商队、耕作的农夫、巡逻的士兵,心中愈发清楚:乱世之中,唯有以真情待民、以忠诚报国,才能在波谲云诡的明争暗斗中站稳脚跟,才能让谷阳城的希望之花,在风雨中开得愈发繁盛。
     董烈倒台后,谷阳城虽赢得了民心,却也成了朝廷各方

圆滑之术:乱世中的生存智慧[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