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敏行生活于南北朝后期的北齐至北周时期,其生平事迹虽未见于正史详载,但随着1976年山东济南马家庄徐敏行墓的发掘,这位兼具官员与艺术家特质的历史人物逐渐为世人所知晓。从出土的墓志及墓室壁画来看,他的一生虽未在政治舞台上留下显赫功业,却以独特的艺术遗存,成为研究北齐社会风貌与绘画艺术的重要坐标。
据墓志记载,徐敏行字纳言,其先祖为东海郯人,后迁居齐州(今山东济南),属于魏晋以来北方士族的分支。他的生卒年虽未明确标注,但从墓葬形制与壁画风格推断,其主要活动时间应在北齐文宣帝至北周武帝年间(6世纪中叶至末叶)。在北齐时期,徐敏行曾任齐州主簿,这一职位虽属地方僚佐,品阶不高,却需兼具一定学识与行政能力,负责文书起草、事务协调等工作,可见其在当地士人中具备相当的文化素养。北齐政权以邺城为中心,推行鲜卑化政策,而齐州作为中原腹地,汉文化传统深厚,徐敏行在此任职期间,无疑深度浸润于胡汉交融的地方文化氛围中,这种背景也为其后来的艺术审美埋下了伏笔。
北齐天保八年(557年)之后,北齐政权内部的动荡局势愈发严重。政治斗争不断,官员们人心惶惶,社会秩序逐渐混乱。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武平七年(576年),北周趁势发动了对北齐的讨伐战争。经过激烈的战斗,次年北齐最终灭亡,齐州也随之归入了北周的版图。
在这个朝代更迭的动荡时期,许多北齐的旧臣都对新朝持有抵触情绪,甚至采取了抵抗的行动。然而,徐敏行却与众不同。他并没有像那些人一样抗拒北周,而是明智地选择归附新朝,并继续在地方上担任官职。
虽然墓志中并没有详细描述徐敏行在北周时期所担任的具体官职,但从他的墓葬规格来看,可以推测出他在北周的待遇相比北齐时期有所提升。这可能意味着他在齐州境内担任了中下级官吏,负责地方的教化工作或者民政事务。
徐敏行这种平稳过渡的经历,不仅体现了他务实的处世态度,更反映了南北朝后期士人们普遍的心态——“择主而事”。在那个政权频繁更迭、战乱不断的乱世中,保全家族和传承文化往往比固守一姓更为重要。因此,许多士人都会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选择依附不同的政权,以确保自身和家族的利益。
真正让徐敏行名留青史的,并非其官场履历,而是其墓室中保存完好的壁画。这座砖砌单室墓由墓道、甬道、墓室组成,壁画分布于甬道两侧及墓室四壁,总面积约50平方米,题材涵盖墓主夫妇宴饮、出行仪仗、侍从乐舞、历史故事等,几乎全景式地再现了北齐上层士大夫的生活场景。壁画采用“重彩平涂”技法,线条流畅劲挺,色彩以红、黄、青、白为主,对比鲜明却不失和谐,人物造型比例匀称,神态生动,既保留了汉魏以来的写实传统,又融入了鲜卑族的豪迈气息,堪称北齐绘画艺术的代表作。
墓室内壁的《徐敏行夫妇宴饮图》是壁画的核心,画面中央的徐敏行头戴高冠,身着宽袖长袍,坐姿从容,其夫人则梳着当时流行的“飞天髻”,衣袂飘举,二人面前的案几上摆放着杯盘佳肴,两侧侍从或捧物、或奏乐,神态恭谨。值得注意的是,徐敏行的服饰虽为汉式礼服,但腰间束带的样式带有明显的鲜卑特征,夫人的发髻也融合了西域胡风,这种“胡汉杂糅”的形象,正是北齐社会文化交融的直观写照。更令人称奇的是,画师对细节的刻画极为精妙——徐敏行手中的麈尾(清谈时的道具)纹理清晰,案几上的果盘摆放错落有致,甚至侍从的表情都各有不同,足见创作者对贵族
第356章 北周官员徐敏行[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