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孝克生于南朝梁末,出身东海徐氏,为南朝着名文学家徐陵的同父异母弟。东海徐氏自晋宋以来便是江东望族,累世以文才与德行着称,孝克自幼便浸润于家学氛围中。其母臧氏性慈慧,对孝克影响至深,《陈书》载其“少为父所爱,性至孝”,早年便以纯孝闻名乡里。梁代儒学虽受玄学与佛理冲击,然官学未废,孝克自幼入塾,遍习五经,尤精《周易》。他天资聪颖,过目成诵,且善思辨,常于同窗论难中出新意,时人叹其“慧根天成,非积学所能逮”。及长,他游学建康,与当时名士袁宪、张讥等交游,清谈之风渐长,其辩才初露锋芒,为士林所瞩目。
太清二年(548年),侯景之乱如野火燎原般爆发,建康城在熊熊战火中沦陷,梁朝的江山社稷摇摇欲坠。在这场惨烈的战乱中,徐孝克的家庭遭遇了巨大的变故,他的父兄被迫离散,各自逃亡,而家中年迈多病的母亲臧氏则无人照料,生活陷入了极度的困境。
面对如此艰难的局面,徐孝克毫不犹豫地挑起了家庭的重担。他深知母亲的身体状况不佳,需要悉心照料,于是他毅然决定减少自己的饮食,将节省下来的食物供奉给母亲。每天,他自己仅仅食用一碗稀粥,却把最好的食物留给母亲。不仅如此,他还变卖了家中的衣物,换取母亲所需的汤药。
《陈书·孝行传》中详细记载了徐孝克在这段时期的孝行:他日夜守候在母亲身边,衣不解带,亲自侍奉汤药。由于长期的劳累和营养不良,他的身体变得形容枯槁,但他的母亲的病情却在他的悉心照料下逐渐好转。他的孝顺之举传遍了战乱中的江南大地,人们无不为之感动。
然而,局势日益危急,粮食短缺的问题愈发严重,徐孝克意识到,仅凭自己的努力已经难以同时照顾好母亲和维持家庭的生计。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他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决定——剃度出家,投身佛寺。
在南北朝时期,僧尼可以得到寺院的庇护,同时还能免除徭役。对于徐孝克来说,这无疑是在乱世中保护母亲的一种无奈选择。他在《与臧母书》中写道:“我身入空门,并非是忘记了亲情,而是希望能够保全母亲的性命啊。”这句话充分体现了他内心的痛苦和无奈,以及他对母亲深深的孝顺之情。
出家之后,徐孝克并没有荒废学业。相反,他充分利用佛寺中的藏书资源,潜心钻研佛典和《周易》等经典着作。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思考,他将儒家的义理与佛教的教义融会贯通,不仅在学术上取得了显着的成就,而且他的清谈技艺也越发精湛成熟。
承圣三年(554年),梁元帝在江陵城被西魏大军攻破后,自焚而死,梁朝宣告覆灭。与此同时,陈霸先在江南地区崛起,他率领军队平定了各地的叛乱,逐渐统一了江南地区,使得社会秩序逐渐恢复稳定。
在这个动荡的时期,孝克因为母亲思念他,决定放弃出家修行的生活,还俗归家。当时的人们对他的这一举动给予了高度评价,称赞他“既能在乱世中保全孝道,又能在治世时回归世俗,这种进退自如的行为实在是令人钦佩”。
永定元年(557年),陈霸先废掉了梁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建立了陈朝。此时,徐陵已经在朝廷中担任了重要职务,位高权重。由于孝克的才学和孝名远扬,他被徐陵举荐为太学博士,从此正式踏入仕途。
孝克为官清廉,不贪图荣华富贵和名利。在担任太学博士期间,他致力于整顿学风,奖励和提拔有才华的后辈学子,因此深受学生们的敬重。
到了陈文帝天嘉年间,孝克被升迁为国子助教,负责讲授《周易》这门课程。他的授课方式深入浅出,常常引用佛教的义理来印证儒家的教义,使得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每次他讲课的时候,前来听课的人常常多达数
第355章 南朝后期士大夫徐孝克[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