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355章 南朝后期士大夫徐孝克[2/2页]

徐氏略记 缓安甫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百人,甚至导致了馆舍都无法容纳这么多学生的情况。
     宣帝太建年间,孝克经过多次升迁,最终担任了国子祭酒这一要职,负责执掌国家的最高学府。在这个职位上,他对学制进行了改革和整顿,删除和修订了一些经注,为南朝后期儒学的复兴做出了重要贡献。
     徐孝克的孝行贯穿一生,至晚年尤显。母亲臧氏年逾九十,孝克“每旦朝服,亲侍盥洗,食必亲尝”,即便身居高位,从未懈怠。一次臧氏患病,医方需用一味罕见药材,孝克四处寻访不得,竟“焚香祷告,愿减己寿以延母年”,俄而有邻人赠药,时人以为孝感所致。他不仅孝于亲,更推己及人。任地方官时,见乡里有孤老无依者,常“私俸赈济,岁以为常”,甚至将朝廷赏赐的良田变卖,用以修建养老院。《陈书》赞其“以孝立身,以仁治世,斯为南朝士大夫之楷模”。
     徐孝克在学术上造诣深厚,尤精《周易》,着有《周易义疏》十卷,融合汉儒象数与魏晋玄学,兼采佛理中的辩证思维,自成一家之言。其注疏“简约明了,义理精微”,对后世易学发展影响深远,唐代孔颖达撰《五经正义》时,多有引述。他亦是南朝清谈的代表人物,善以《周易》为核心,与名士论难。史载其“清谈之时,辞气从容,义理环生,听者忘倦”,与张讥、周弘正等并称“陈代清谈四大家”。其清谈不仅重言辞之美,更强调“经世致用”,主张“谈玄者当明世事,不然则为空谈”,体现了南朝后期士大夫务实的一面。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陈后主至德年间,徐孝克已年过七旬,上表乞骸骨,后主不许,特赐“归家讲学,朔望入朝”。晚年他隐居建康东郊,“聚徒讲学,以《周易》授弟子”,弟子中不乏后来隋初名臣,如王劭、刘焯等。祯明三年(589年),隋灭陈,孝克虽已年迈,仍以“江南遗老”身份,劝诫陈室旧臣“顺应天命,保民安身”,避免了部分战乱。
     徐孝克卒于隋开皇年间,享年八十余岁。其一生跨越梁、陈、隋三朝,以孝行立世,以学术传名,更以乱世中的坚守与治世中的担当,成为南朝士大夫精神的缩影。《陈书》作者姚思廉评曰:“孝克之孝,感天动地;孝克之学,贯通儒释。南朝三百载,士风之醇,莫过于此。”
     徐孝克的一生,宛如南朝社会变迁的一面镜子,清晰地映照出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在梁末战乱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人民流离失所。徐孝克也未能幸免,他在战乱中四处漂泊,历经磨难。然而,正是在这样的困境中,他始终坚守着“孝”的信念,将其作为自己立身的根本。
     随着陈代的兴起,社会逐渐恢复稳定,进入了一个治世的阶段。徐孝克也迎来了人生的转机,他凭借着自己的才华和学识,得到了朝廷的重用,参与到国家的复兴事业中。
     然而,好景不长,王朝的更迭再次带来了动荡。尽管时局变幻,徐孝克却始终保持着内心的平静和坚定。他以“学”为济世之具,不断提升自己的学问和修养,为社会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徐孝克的人生轨迹充满了戏剧性。他曾经出家为僧,但后来又还俗入世。这种儒释兼修的经历,不仅反映了南朝思想的多元融合,更彰显了他在时代洪流中的坚守和独立思考。
     在门阀制度渐趋衰落、社会价值观重构的南朝后期,徐孝克以其卓越的德行和才学,成为了当时社会的楷模。他的故事被广泛传颂,为后世树立了“士当如何自处”的典范。
     徐孝克的影响远及隋唐,他的思想和行为对当时及后世的文化、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他的生平事迹仍然是史学界研究的重要课题,备受瞩目。
    喜欢。
  

第355章 南朝后期士大夫徐孝克[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