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游客?”他问。
“是旅行者。”我答。
他叹气:“我们每天都在老城市的影子下生活。白天为工资奔波,晚上却又对恒河点灯。”
“你不觉得矛盾吗?”
他笑:“正因为矛盾,才活得真实。”
他的眼神里有一股隐忍的力量,我忽然想起那些在大城市打拼的人,也许每一座古都都像一面镜子,映出当下的挣扎,也提醒着曾经的辉煌。
我问他:“你想离开吗?”
他沉默片刻:“不一定。我们这些人,活着的意义不是走,而是留下之后还能做点什么。”
我对他的这句话肃然起敬。那是一种不张扬却顽强的生命姿态。
那是一片老旧手工业区,空气中弥漫着金属的味道。
我看到一户人家,门口挂着几个泛旧的铜铃。一位白发老人正坐在矮凳上,慢慢敲打着铜坯。
“你是做什么的?”我问。
“打铃的人。”他头也不抬。
“很多年了?”
“五十年。我们家,六代人。”
他递给我一个还未打磨的铜铃:“你敲一下。”
我试着敲了一下,却发出刺耳的响声。
他摇头:“节奏不是练出来的,是等来的。”
我怔住。
他抬头望向我:“这铃,只有你心里安静的时候,才能响得准。”
那一刻,我像是被什么击中。
他继续敲着,节奏稳定而有序,仿佛在城市的喧闹之外,独自演奏着一首属于他的命运协奏曲。
我坐下,一言不发。直到夜色降临,那一声声铜铃,竟在我耳畔久久不散。
离开巴特那前一晚,我再次回到恒河边。
这次没有人群,只有我和夜风。
我脱掉鞋袜,赤脚走进水中,直到小腿被水浸没。
河水轻拍着我的小腿,像是天地在低语。我闭上眼,心跳仿佛与水流合拍。
我在心中默念:
走到了巴特那, 在佛陀之地写下沉静的一章。 历史与尘土交叠, 信仰与现实共鸣。 而我, 在这条河边听见了自己, 向世界发出的第一句低音。
我转身望去,整座城市灯火阑珊,仿佛一座巨大的祭坛,在恒河的环抱中冥想。
另一面的比哈尔——
我的旅程仍在比哈尔邦境内继续。
下一站,我将深入这片邦的内陆地区,前往那些地图上连名字都模糊的小村庄。
那里没有名胜,也没有荣耀,但那是数千万印度人真实生活的土地,是中不应被忽略的章节。
如果说巴特那是信仰与现实的交汇点,那么接下来的土地,是沉默的根,是埋在泥土里的诗。
我准备好了,继续前行。
向着尘土、向着黎明,也向着下一个音符。
喜欢。
第425章 巴特那:恒河之畔,因果回响[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