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247章 济宁:水脉之源,儒风之根[2/2页]

地球交响曲 是名为心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我记下这句话,继续沿湖步行,水光粼粼中倒映出的是一座正在向未来舒展的古城。
     我写下:
     “济宁的湖,不只接纳水,
     也倒映年轻人的影子;
     她不与城市竞速,
     却在每一轮月光下,稳稳前行。”
     四、微山湖与铁道兵:湖中记忆与共和国的脊梁
     第三天,我去了微山湖。
     从济宁出发,驱车南下不到一个小时,便可到达湖区边缘。这里是京杭大运河最大的一段天然湖泊,亦是抗战时期铁道游击队的根据地。
     在湖边的铁道兵纪念馆,一块刻着“流血流汗不流泪”的石碑让我驻足良久。馆内有老式火车头、红色军装、弹孔车厢,一切都静默无声,却让人心头沉甸甸。
     一位讲解员说道:“我们这边很多爷爷辈的人都是退伍铁道兵,他们修了全国的铁路,后来回乡种地、捕鱼。你看湖里那片水草地,就是他们退休后自发清理的。”
     我感慨良多,在湖边写下一句:
     “济宁的魂,不在城墙里,
     在铁轨尽头的一把锈钳;
     她的历史,不只写在书中,
     也写在老兵的手茧与船篙上。”
     五、夜游老运河:光影流转,静中见远
     最后一晚,我选择在老运河边夜游。
     河两岸的灯光从红色、金色到蓝色,像是老城点亮了自己的一场梦。我随一艘画舫而行,听船上评弹声声,像是从历史中传来。
     一位船夫说:“过去济宁靠河吃饭,现在靠文化吃饭。白天是博物馆、展览馆,晚上是古城夜游,游客多得很。”
     我感受到一种变化的自信。
     济宁,这座从孔庙里走出来的城市,正在重新学会如何讲好自己的故事。
     我写下:
     “济宁的夜,不以喧嚣为荣,
     而以沉静为贵;
     她的光,不追求炫目,
     只愿在暗处长久照见人心。”
     水陆并重·文明共鸣·地图落笔
     五天济宁之行,我见过历史的凝固,也感受未来的流动。她既是一座靠水生存的城市,也是一座靠文化立魂的城市。
     我摊开《》地图,在微山湖水波之畔、大运河流线之间、孔府门前与太白湖畔,郑重落笔:
     “第247章,济宁已记。
     她是水系中的节拍器,
     也是文明长河中最耐心的音符。”
     下一站,是枣庄。
     那里不仅有滕州的墨子与鲁班,还有埋藏在地底的煤炭与地下交通。我想知道,一座煤与墨并存的城市,会奏出怎样的地底低音与理想高音。
     我轻声说:
     “礼已行,火将燃——枣庄,我来了。”
    喜欢。
  

第247章 济宁:水脉之源,儒风之根[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