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248章 枣庄:煤与墨的交响,地下与地上的两层城[1/2页]

地球交响曲 是名为心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我是吴阿蒙。
     火车缓缓驶入枣庄时,天边刚泛起青白的晨色。我站在站台,眼前是一座似熟悉又陌生的城市。它不以声名在外的热闹赢得注目,却以独有的方式,悄然在鲁南的土地上,刻下沉默而厚重的足迹。
     枣庄,名字带着果香,命运却由煤墨构成。
     它既是鲁南工业的心脏,也是文人墨客曾驻足的地方。既有台儿庄大战的硝烟遗迹,又有千年运河的静水东流。它有黑色煤炭燃烧出的热,也有台儿庄古城灯火映出的影。
     我来,是想在这两层城之间,听一听枣庄的呼吸。
     一、薛城矿井:黑色脉搏,深埋之下的守望
     我的第一站,是一座即将退役的煤矿。
     薛城,这里曾是“华东煤都”的代名词。上世纪的几十年间,地下百米之下的矿脉几乎支撑了整个城市的工业生命。
     在矿区食堂,我遇到了一位退休矿工李师傅。他黝黑的面庞下,眼神温和。他说:“年轻时啊,一入井就是十个小时,早饭吃馒头咸菜,回来就想躺平。”
     我请求他带我走一趟曾经的井口。他犹豫片刻,最终带我到了井塔前。废弃的轨道依旧蜿蜒,钢轨上落着尘灰。
     他指着井口的方向:“地下,不只是煤,是我们一辈子的骨头和汗。”
     我写下:
     “枣庄的黑,不是压抑,
     而是沉静如墨的担当;
     那是一群人用身体扛起光明,
     用深埋换来地上的生活。”
     二、台儿庄古城:烈火洗礼之后的重生诗篇
     第二天,我南行至台儿庄。
     这座古城,被誉为“运河上最美的水乡”,但更被人铭记的是1938年的那一场血战。如今的古城已复建修缮,粉墙黛瓦间商铺林立,游人穿梭。
     我站在运河边,望着静静流淌的水面,几乎难以想象当年硝烟弥漫、尸骨横陈的模样。
     在台儿庄大战纪念馆内,一位讲解员轻声道:“你现在看到的每一块石板,都是后来一寸一寸复原的。真正的城,早已葬在当年那场火里。”
     我在碑墙前静默许久,风吹起身侧的一片落叶,飘落在“英烈”二字之上。
     我写下:
     “枣庄的红,不为胜利涂彩,
     是记忆里的殇,是站起来的呐喊;
     她不为游客展示历史,
     她为后人传递一种骨气。”
     三、运河码头与老街:千年水道的慢生活
     午后,我在台儿庄老街闲走。
     街巷曲折,青石板路下是曾经南来北往的驳船故事。一位老艺人在小桥边演奏鲁南大鼓,唱的是《运河情缘》,边唱边拨,三弦作响,韵味悠长。
     我在茶馆坐下,隔壁一位中年男子正在写毛笔字。他说:“我是这里的中学语文老师。平时写字是静心,也是在续接这条运河的文脉。”
     他递我一幅墨迹未干的纸:“枣

第248章 枣庄:煤与墨的交响,地下与地上的两层城[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