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64章 汕头:潮汕故音、骑楼商道与家国两地的归来之音[1/2页]

地球交响曲 是名为心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离开厦门那天,正值清晨时分。
     站在高铁车窗边,阳光从东南方升起,一寸寸掠过田野与村落,屋檐下的红砖白墙、寺庙塔影、蕉林花影,仿佛都在轻声诉说着一段段不愿被遗忘的南国故事。
     列车驶入汕头站时,空气中多了一种厚重感。
     不是压抑,而是某种“沉稳”。一种属于潮汕人不轻言、不张扬,却骨子里坚韧如铁的气息。
     我知道,我来到了一个不需要“展示”的地方,它不是用“给你看”的姿态存在,而是用“你来了,就慢慢懂”的方式诉说。
     一、小公园骑楼圈:时间留声的圆心
     我踏入汕头的第一站,是那条传说中的小公园。
     不夸张地说,它就是整座汕头的“声带”。一圈一圈的骑楼围成圆环,仿佛一口沉默的钟,而走进去的那一刻,钟就悄悄开始敲了。
     楼道间回荡着潮汕话,那种软中带硬、调子轻柔却节奏分明的母语,在耳边流转。每一句都像是一首没有旋律却充满感情的诗。
     一位老茶客坐在骑楼拐角喝功夫茶,他招手叫我坐下。
     “你不是本地人,但你脚步像汕头人。”
     我问他:“什么意思?”
     他笑着说:“你走得慢,说明你听得见风声。”
     我写下:
     “汕头不是让人看热闹的城市,它是听得见的城市。骑楼之下,风一吹,巷口老语、茶盏轻响、脚步间断,便是一段历史重新响起。”
     二、南生百货:一代商魂的归来篇
     汕头曾是“百货王国”,也是中国改革开放前沿的先声。
     我走进了南生百货旧址,如今它已不再辉煌,只剩下斑驳的招牌与早年留下的货架痕迹。
     但在旁边的巷子里,一家老裁缝店仍在运转。师傅五十多岁,脚下是踩着节奏的缝纫机,墙上贴着他当年在香港开店的照片。
     他说:“那时候我们潮汕人到处跑,能卖的都卖,能缝的都缝,什么都能做生意。”
     我问他:“后来为什么回来?”
     他看着窗外,说:“家老了。再赚钱也要回来送祖宗。”
     我写下:
     “潮汕不是流浪的出发地,而是所有漂泊者的归处。汕头的商道,不只是算盘与账本,更是潮水涨退后,留下的

第64章 汕头:潮汕故音、骑楼商道与家国两地的归来之音[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