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历史周期,若没有圣人出世推动变法,大多数朝代寿命上限都在三百年左右,无论它曾经多么强盛。
后人总是在总结前人经验,发现并逐步解决外戚专权、宦官干政、地方割据、权臣架空等弊政。
每一名开国君王,都有着重防范的事,但几千年的发展下来,发现仍然没能挣脱衰败周期。
被大多数朝代忽略的问题,由后世几乎完全依赖农民所组建的国家所发现。
无论上层补丁如何发挥作用,抵不消底下的腐败和不作为。
职能部门失能是要命的,刘辩亲身体验到了苦果和危害。
刚来到这个世界时,到了崇德殿,百官高呼天子,太公九卿每日上朝,可离开大殿,他是个什么天子?
董卓三千人马入京,就有本事掘皇陵睡龙床,群臣除了痛哭就是束手无策。
诏书和政令根本无法出洛阳。
百姓更是水深火热。
后世也有很多的例子,叛军百人杀到京师,逼的皇帝提刀上阵的例子不是没有。
职能部门失能,尤其是全国性的职能部门失能,绝对是一场浩劫。
朝廷是在为整个国家兜底,当朝廷没有了用处,白骨不日就能铺满道路。
作为一个后世人,刘辩深知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性,他需要去剖析事件的本质,探究为何职能部门会失能的真相。
真相很残酷,那就是连有生存压力的清洁工都会偷懒摸鱼,你怎么能去指望没有生存压力,一辈子吃香的官吏每天激情呢?
无论初期的创业团队如何朝气蓬勃,一代又一代的人之后,失能是必然趋势,这里面的因素是综合的,除了人性、没有生存压力、晋升困难外,还有很多原因,刘辩没有细致的思考。
王朝衰败的原因找到了,就该想如何去解决。
后世人给了答案,人为给职能部门制造生存压力,使劲折腾他们,哪怕因此浪费人力物力,哪怕百姓嘲笑、官吏抱怨。
折腾的过程中,积极响应的地方,虽说不能证明其能力,但能让王朝清楚这地方还行。
知道这个地方的官吏还有行动能力。
多来几次,朝廷便能了解全国各地方职能部门的大概,丧失职能的机构或裁撤、或合并。
对于半死不活的官吏,尚没走到绝路,威望还在的朝廷可以立刻处罚。
如此循环下去,不说上限有多高,至少可以保证职能部门的下限。
朝廷今天倡导好好吃饭,各州郡就立刻行动,不管是不是弄个形式,至少他在做,不至于政令发出去,周围一潭死水。
哪怕结果是州牧拍马屁吹朝廷圣明,吹嘘各州郡成果有多好,实际是官吏上门劝导上万百姓每日食四顿。
下限保证住了,其他的就交给国运,等有能力的君主站出来,他吆喝一句改革,各州郡立刻改革,他喊一句开放,周围纷纷效仿。
或许大家干的不是很好,甚至会因为形式主义的存在,导致效仿的过程中南辕北辙。
但只要在做,朝廷有无数的法子把马拉回来,不断调整政令方向,派出巡察御史监督,空降州牧修正……等等等等。
改革完成后,明君再顺势下令减负,清明的朝堂和强盛的国家,会保证减负后地方依旧不敢造次。
明君驾崩以后,又是一个轮回,形式主义稳住下限,等到下一个能喊出地方减负的明君,至此形成闭环。
&nb
第483章 刘辩的思考[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