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计划,不怕滇那不配合。
刘辩不想在羌地屠杀,这种手段是最优解。
但理性来说,和焚书坑儒没有区别。
历史不会因为故意引导舆论就改变,今日你能堵住知情人的嘴,几百年后照样会真相大白。
今日在章德殿上这么多人,未来实施起来还需要更多人去运转,总不能在事后将知情者全宰了吧。
若真有一天,羌成为大汉的民族之一,当他们回顾这段历史,知道了真相,又会如何想?
那时的大汉又该如何自处?
其次,从感性的角度,滇那此人令刘辩都心生敬佩。
虽说结果不尽人意,过程更是让羌人损失惨重,但他距离成功仅有一步之遥。
若是按照原历史发展,滇那成功了,他所做的一切,让羌人有了家底,甚至在不久的将来成了中原的主人。
一个被欺压百年,几近崩溃的种族,有这么一个逆天改命的首领,是何其幸运之事。
羌人应该记住,他们曾经有这样的一位英雄,努力到最后的结果虽不是入主中原,但让羌族有了生存之地。
甚至改变以往的一切,可以和汉人一样生活在这片土地上。
养家、糊口、娶妻、生子。
刘辩与众臣们不同,他知道古羌族早已消散在历史的长河中,分化出众多民族,与汉紧紧的联合在一起,水乳交融,你我不分,称为同胞。
如此壮举,或许只会发生在这片土地上。
所以此刻刘辩有自己的想法。
他想到在后世,这片土地还有一句话,异于其他国度。
当其他国度忙着眼前的利益,忙着为自己收拢票数而不顾其他人死活时,这里的人却顶着百姓骂名和不解,说出一句:一代人做一代人的事。
不能将麻烦留给后世,刘辩宁愿多花些时间和精力。
哪怕此生只能看到一个雏形,哪怕过程中伴随着不断的恶名,说自己人都吃不饱,还拿粮食给别人。
殊不知,一点粮食解决西域持续上百年的动乱,是稳赚不赔的买卖。
刘辩想通一切,表情出奇的严肃,道:“此事朕有自己的决议,朕有旨。”
三公九卿齐齐起身听旨。
刘辩继续道:“待滇那入关,大鸿胪组织以礼相待,朕会召见他。此外,着司隶校尉,廷尉,对滇那审理,过程中不得用刑,若罪至株连,不得牵连他人,刑前上奏,朕亲自批复,死后着棺椁就地厚葬,首级送往羌地,要求羌人按羌礼操办,死后禁止有人生谣,其一生大小功过,依据现实入史,羌汉各一份,不得随意杜撰。”
“另外……”刘辩顿了顿,“追一封圣旨送往凉州,以昭宁二年十月起始,羌地逐步推行汉律,汉羌犯事,理应同罪。凉州盛产药材、矿石、铁甲、战马,所需用工,应一视同仁,到日付给工钱,不得胁迫。”
“汉羌百年动乱丧生之人,准予拨款下葬,不追究普通百姓功过,主要将领由司隶校尉、廷尉遣人查办,死罪不得行斩刑以外刑罚,目前所驻凉州汉军,逐步放开兵源条件,对继续投身军中的羌兵接纳,调集屯田军前去开垦,组建凉州备倭兵、州军……”
喜欢。
第390章 滇那的处理[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