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我们曾经翻过那座山(连载三百四十二)[1/2页]

我们曾经翻过那座山 秦巴汉子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小年里的振兴图景
     腊月二十三,北方小年,西江镇的清晨被一层薄薄的雾气笼罩。天刚蒙蒙亮,镇广场上就已经人影绰绰,各展位的商贩们正忙着布置摊位,将自家最得意的农产品摆上展台。
     林小华站在广场入口的指挥台上,裹紧了黑色羽绒服,呼出的白气在冷空气中凝结成雾。他今年才二十九岁,是全县最年轻的镇党委书记,一张棱角分明的脸上还带着几分书卷气,但眼神中已有了基层干部特有的坚毅。
     “刘镇长,东边停车场再安排两个人引导,预计九点后人流会达到高峰。”林小华对着对讲机说道,声音沉稳有力。
     “明白,林书记。已经调了小王和老李过去。”对讲机里传来镇长刘仁华的声音。
     广场上,各色摊位如雨后春笋般排列开来。腊肉摊前,油光发亮的腊肉挂满了架子;乌鸡展位,一只只乌黑发亮的土鸡在笼子里扑腾;粉条摊上,粗细均匀的手工粉条整齐码放;还有猪血豆腐干、农家豆腐乳、特色干菜、山羊肉、黄牛肉……琳琅满目的农家美味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驻足询价。
     “林书记,入口处的人流开始密集了。”一名年轻干部小跑过来报告。
     林小华点点头,快步走下指挥台。只见来自省内外的游客正源源不断地涌入广场,有携家带口的本地居民,也有背着相机的外地游客,还有举着小旗的旅游团。
     “大家不要挤,按顺序进场!”林小华站在一个矮凳上,举起扩音器喊道。他的声音不大但穿透力强,几个原本推搡的游客立刻停下了动作。“老人和孩子请走左侧绿色通道,谢谢配合!”
     他的指挥有条不紊,几名镇干部迅速在关键位置疏导人群。林小华的目光扫过每一个可能形成拥堵的点,不时用手势引导干部调整位置。
     忽然,林小华看到两个扛着摄像设备的人朝自己走来。他认出了其中一个是县电视台的黄记者,另一个拿着笔记本的是安城日报记者陈明曦。
     “林书记,打扰了!”黄记者热情地打招呼,“我们想请您介绍一下这次年货节的情况。”
     林小华露出职业性的微笑:“欢迎两位来西江镇采访。”
     陈明曦迅速打开笔记本:“林书记,听说这次年货节规模空前,能具体介绍一下吗?”
     “好的。”林小华做了个请的手势,引领两位记者走向一处相对安静的角落,“本次‘乐购西江年货节从今天开始,将持续到腊月二十九。我们聚集了西城县、石城县、西川县三个县共300多名客商参展,预计每天吸引游客3万人次,日成交额可达1000余万元。”
     陈明曦的笔在纸上飞快记录:“这个规模在乡镇级别的年货节中确实少见。西江镇是如何做到吸引这么多客商和游客的?”
     林小华眼中闪过一丝自豪:“一方面是我们前期做了充分宣传,积极联系县内外新闻媒体;另一方面,西江的农产品有口皆碑,特别是我们的乌鸡、腊肉和特色干菜,在周边县市都有很高知名度。”
     他指向远处几个特别热闹的摊位:“看那边,石城县的张氏腊肉,祖传工艺,每年都供不应求;还有西川县的马家粉条,纯手工制作,口感独特。这些老字号商家都是我们年货节的‘金字招牌。”
     黄记者调整着摄像机角度:“林书记,我注意到广场上人流量已经很大了,镇里有没有应对措施?”
     “这个问题很关键。”林小华的表情变得严肃,“实际上,我们的接待能力已经接近饱和。镇党委政府正在商讨西江广场扩建的可行性方案。初步计划是将广场面积扩大到目前的三倍,并增加停车场、休息区等配套设施。”
     陈明曦敏锐地捕捉到这个信息:“扩建需要大量资金,镇里准备如何解决?”
     “我们计划采取‘三个一点的办法——上级争取一点,镇财政出一点,社会资本筹一点。”林小华的回答条理清晰,“更重要的是,扩建后的广场将具备更多功能,不仅能举办年货节,还可以发展夜市经济、文化演出等,形成持续收益。”
     正说着,林小华的手机突然响起。他看了一眼来电显示,眉头微皱:34;抱歉,我接个重要电话。34;
     电话那头传来急促的声音:“林书记,文书记来了!刚从东门进来,没打招呼!”
     林小华心头一紧:“知道了,我马上过去。”他转向两位记者:“不好意思,县委书记来了,我得去接待一下。”
     陈明曦和黄记者交换了一个眼神:“我们能跟着去吗?这正好是个好素材。”
     林小华略一思索:“可以,但请保持一定距离,不要影响书记考察。”
     三人快步穿过人群。林小华边走边用对讲机通知刘镇长接手现场指挥。远远地,他就看到了文尚武书记那熟悉的身影、,正在一个腊肉摊位前与商贩交谈,身边只跟着秘书和司机,确实是不打招呼的“四不两直”式检查。
    这章没

我们曾经翻过那座山(连载三百四十二)[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