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我们曾经翻过那座山(连载三百四十二)[2/2页]

我们曾经翻过那座山 秦巴汉子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文书记!”林小华小跑上前,呼吸有些急促,“您来怎么不提前说一声,我们好安排接待。”
     文尚武转过身,眼角的皱纹舒展开来:“小林啊,我就是想看看真实情况。年货节办得不错嘛,人山人海的。”
     林小华注意到文书记的目光在广场各处扫视,那是一种经验丰富的领导者特有的观察方式——看似随意,实则不漏过任何细节。
     “谢谢书记肯定。这是我们第三年举办年货节,规模一年比一年大。”林小华汇报道,同时示意工作人员不要刻意清场,保持现场自然状态。
     文尚武点点头,走向一个卖农家豆腐乳的摊位,拿起一小瓶样品闻了闻:“这个味道正宗,是咱们本地做法。”
     摊主是位六十多岁的老汉,见县委书记这么平易近人,激动地说:“领导识货!这是我家祖传手艺,用山泉水做的,别处买不到!”
     文尚武笑着买了三瓶,递给秘书结账,然后对林小华说:“边走边聊,给我说说你们的具体情况。”
     两人沿着摊位间的通道缓步前行,陈明曦和黄记者在不远处跟随拍摄。林小华抓住机会汇报:“书记,我们正在考虑两个重要事项。一是扩建西江广场,目前面积已经无法满足需求;二是扩大特色产业规模,计划在农技员指导下发展蚕桑、茶叶、柑橘等产业,同时再扶持500户庭院经济示范户。”
     文尚武停下脚步,认真地看着林小华:“资金和土地问题怎么解决?”
     “广场扩建我们考虑分期实施,先利用旁边的那片荒地;产业方面打算引入合作社模式,农户以土地入股……”林小华的回答思路清晰,数据准确。
     文尚武听着,眼中赞赏之色越来越浓。走到一处相对空旷的地方,他拍了拍林小华的肩膀:“小林啊,当初把你从县政协调到西江镇,不少人说我冒险。现在看来,这个决定太正确了。”
     林小华没想到书记突然说起这个,一时不知如何回应,只是挺直了腰板。
     “你比前几任都出色,不仅发现问题,更能主动想办法解决,而不是一味向上级伸手。”文尚武的声音不大,但字字有力,“这种担当精神,正是我们基层最需要的。”
     林小华感到脸颊发热:“书记过奖了,这都是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
     文尚武笑了笑:“别谦虚。不过……”他话锋一转,“该叫苦的时候也要叫,遇到实在解决不了的困难,不要硬扛,县委县政府是你们的后盾。”
     “我记住了,书记。”林小华郑重地点头。
     文尚武看了看表:“我还有个会,就不多待了。你们继续忙,注意安全,特别是人流密集时的防范措施。”
     “书记放心,我们已经做了周密安排。”林小华陪同文尚武向停车场走去,“我送您上车。”
     临上车前,文尚武再次握住林小华的手:“好好干,西江镇交给你,我放心。”
     望着书记的车驶离,林小华长舒一口气,这才发现后背已经湿了一片。他转身看到陈明曦和黄记者还等在一旁,便走了过去。
     “林书记,刚才的谈话我们能报道吗?”陈明曦直截了当地问。
     林小华思考片刻:“可以,但请重点报道年货节和乡村发展的内容,关于书记对我的评价就不要写了。”
     陈明曦笑了:“您真低调。不过我更感兴趣的是您的发展规划,能再详细说说吗?特别是庭院经济那部分。”
     于是,林小华带着两位记者来到一处相对安静的休息区,详细介绍起来:“庭院经济是我们的一大特色。比如镇东头的老王家,利用房前屋后不到一亩地,种植特色蘑菇,年收入增加了两万多;还有李婶家,发展蜜蜂养殖,产品供不应求……”
     他的讲解生动具体,不时引用真实案例和数据。陈明曦的笔几乎没停过,黄记者也录下了大量素材。
     采访结束后,林小华回到指挥岗位。广场上依旧人声鼎沸,各摊位前挤满了选购年货的游客。他望着这热闹的场景,嘴角不自觉地上扬。这不仅仅是一次成功的年货节,更是西江镇乡村振兴路上的一个缩影。
     太阳渐渐西斜,林小华站在指挥台上,望着广场上川流不息的人群,心中已开始谋划明天的安排。他知道,扩建广场、发展产业,还有无数工作等着他去推动。但此刻,看着乡亲们脸上洋溢的笑容,他感到所有的辛苦都值得。
     “林书记,北门那边有个小孩走失了,正在广播寻人。”一名工作人员跑来报告。
     林小华立刻收起思绪:“我过去看看。通知派出所调取监控,同时加派志愿者在各出入口留意。”
     他快步走向北门,背影在夕阳下显得格外挺拔。西江镇的小年,就在这样的忙碌与希望中,徐徐展开着乡村振兴的新画卷。
    喜欢。
  

我们曾经翻过那座山(连载三百四十二)[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