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溪城那场规模浩大的植树运动,如同为这座未来的百工之都披上了一件绿色的外衣,奠定了其生机盎然的生态基底。然而,安国公张大山的目光,并未因此而停歇。他知道,一座城市的命脉,不仅在于“气”(空气),更在于“血”(水)。
若是不能从源头上解决百工之业带来的水源污染问题,那么,再茂盛的林木,也终将被毒水侵蚀,再繁荣的城市,也终将变成一座毫无生气的死城。黑水镇那条日益恶臭的“黑水河”,便是悬在所有人头顶的最响亮的警钟。
于是,在“木”之工程初具规模之后,清溪城营造总署的全部重心,便立刻转移到了另一项更为复杂、也更具技术含量的浩大工程之上——修建一套完整的、能够净化全城生活与百工废水的“活水循环系统”。
“五行之道,金生水,水养木,木净水源。”
在营造总署的工地上,张大山指着一张结构复杂无比的、包含了无数池、渠、堰、坝的巨大工程图纸,再次向他麾下的学子和工匠们,阐述着他那充满了东方哲学智慧,却又暗含着现代科学原理的“格物风水”新解。
“黑水镇之弊,在于将百工所出之废水,视为无用之‘死水、‘毒水,任其直入河道,遗祸无穷。此乃大错特错!”
“在我看来,水,乃生命之源,循环不息。即便被暂时污秽,其中亦蕴含着再生的可能。我等要做的,并非是‘排,而是‘治,是‘导,是效仿天地自然之法,助其洗去污浊,重归清澈,使其成为……可以循环往复,滋养万物的……‘活水!”
他的这番理论,再次让所有人感到耳目一新。
在他们的认知里,被染坊的染料、铁匠铺的铁锈、以及家家户户的秽物污染了的水,便是有毒的、不可碰触的“恶水”,唯有尽快将其排走,眼不见为净。
却从未想过,这样的水,竟然还能……“治好”?
在众人将信将疑的目光中,清溪城的“活水”工程,正式拉开了序幕。
第一步:规划管网,清浊分流。
张大山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在整个清溪城的地下,规划了一套极其复杂的、如同人体血脉般的双轨排水系统。
一套,是“清渠”,专门用来收集雨水和来自山间的清澈溪流。这些水,将被引入专门的蓄水池,作为城市景观和消防的补充水源。
另一套,则是“浊渠”,用特制的、接口处以桐油麻丝封堵的陶管铺设,将城内所有规划的民居、作坊、工坊连接起来,专门用来收集生活污水和百工废水。
这种“清浊分流”的理念,在这个时代,简直是闻所未闻,甚至被许多老工匠认为是多此一举。但在张大山的坚持下,这项奠定城市未来卫生基础的工程,被一丝不苟地执行了下去。
第二步:三级沉滤,以“金”生水。
所有从“浊渠”中汇集而来的废水,其第一站,并非是直接排入河流,而是流入了一片位于“百工区”下游的、规模庞大的“净化区”。
在这里,张大山指挥工匠们,修建了三个巨大的、依次相连的“净化池”。
第一个,是“沉淀池”。这是一个巨大而深邃的砖石结构水池。所有废水流入此处后,流速会骤然变缓。那些水里夹带的、比重较大的固体颗粒,如泥沙、煤渣、食物残渣等,便会因为重力作用,自然沉降到池底。池底还被设计成倾斜的漏斗状,便于定期清理沉淀下来的淤泥。
第二个,是“沙滤池”。从沉淀池上层流出的、相对清澈了一些的废水,会进入这个更为精巧的池子。池底铺设着厚厚的好几层由粗到细的沙砾、卵石、以及煅烧过的木炭颗粒。张大山解释道,这些沙石,其性属“金”,其质密实,能有效过滤掉水中那些更细小的悬浮杂质。而木炭,则具有一种神奇的“吸附”之力,能将水中一些溶解的、有颜色的污秽之物,吸附在自身无数的微小孔洞
第596章 活水为“水”,净化之源[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