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593章 国公亲领,规划“清溪”[1/2页]

天工开物,我在古代养妻儿 洪崖洞主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当京畿东郊的“黑水镇”,在高炉的浓烟与震天的喧嚣中,以一种近乎疯狂的速度野蛮生长,并用那一份份亮眼无比的财税报捷文书搅动着京城朝堂的风云时,位于京畿南郊,一片同样被划定为新镇,却显得格外宁静辽阔的土地上,另一场更为深刻、也更为静默的“营造革命”,正在安国公张大山的亲自擘画与引领之下,有条不紊地,缓缓拉开序幕。
     这里,便是那场惊天豪赌的另一端——“清溪城”。
     与钱益谦等人急功近利、恨不得一夜之间便建起万丈高炉的焦躁不同,张大山在来到这片土地的第一天,并没有立刻开始动工。
     他做的第一件事,是带着长子张小山、五子张柱子,以及一大批从格物学院营造科、算学科、以及农学司抽调而来的最精英的学子们,用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对这片方圆数十里的土地,进行了一次史无前例的、细致入微的全面勘探。
     他们丈量着每一寸土地的起伏,记录着每一条溪流的走向;他们勘探着地下的土层结构,辨识着地表的植被种类;他们甚至还搭建了简易的观测台,日夜记录着此地一年四季的主导风向、降雨量、以及日照的变化规律。
     这些在旁人看来繁琐无比、甚至有些“多此一举”的行为,在张大山眼中,却是构建一座能够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想之城”的、最不可或缺的第一步。
     “营造之道,非是简单的垒石砌墙。”在一处山坡之上,张大山指着脚下那片已经初具轮廓的巨大规划图,对着身边那些眼神中充满了好奇与求知欲的年轻学子们,声音沉稳地说道,“真正的营造,是要先‘读懂这片土地。要知其山川之脉络,懂其水流之脾性,顺其四时之更替。如此,方能因地制宜,趋利避害,建成一座真正能够长久安居、万世不移的城廓。”
     他的这番话,充满了中国传统哲学中“天人合一”的智慧,却又处处透露着格物致知的严谨与科学精神。
     勘探结束之后,一张凝聚了无数数据与心血的、详尽无比的《清溪城总体营造规划图》,便在张大山的主持下,正式出炉了。这张规划图,彻底颠覆了当世所有关于城市建设的传统理念。它不再是简单的、以官衙或市集为中心、向四周随意扩张的混乱布局,而是一个依据山川走势、水文风向,将生活区、百工区、农垦区、以及自然涵养区进行了严格功能划分的、如同精密棋盘般的生态城市系统!
     其核心理念,便是张大山在那份惊天奏疏中首次提出的——“格物风水”!
     他将中国传统的五行学说进行了一次全新的、充满了科学内涵的解读,并将其完美地融入到了清溪城的每一个规划细节之中。
     “万物皆有五行之属,相生亦相克。”他对着那张巨大的规划图,向众人阐述着他的核心思想,“百工营造,尤其是那炼铁、烧煤之业,其性属‘火。火能生财,能强国,此乃其‘利。然火势过旺,则必生燥热毒烟,此乃其‘害。如何抑其害而扬其利?便需以五行相生之理,加以调和。”
     他指着规划图上那片被特意划定在整个城镇下风口、且地势相对偏僻的区域。“此,便是我清溪城的‘百工区,乃‘火之所在。所有高炉、窑厂,皆设于此,使其烟尘不至侵扰民居。”
     “然,光有隔离,尚且不足。”他又将手指移到了“百工区”的周边,那片被涂上了浓重绿色的、环绕着整个城镇的广阔区域。“此,便是我清溪城的‘涵养区,乃‘木之所在。木能生火,亦能制火之燥。我等将在此地,大规模地种植耐烟尘、能净化空气的树木,形成一道宽达数里的绿色屏障。它如同一片巨

第593章 国公亲领,规划“清溪”[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