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592章 唯利是图,“黑水”速成[1/2页]

天工开物,我在古代养妻儿 洪崖洞主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安国公张大山以爵位和身家性命为赌注,在太和殿上立下的那场“两镇之约”,如同一道不可逆转的圣旨,迅速传遍了整个京城乃至帝国官场。
     皇帝宁宣宗当场便被张大山那份破釜沉舟的魄力与自信所折服,再加上他对“格物之学”近乎盲目的信任,竟真的力排众议,当庭允准了这项堪称“荒唐”的惊天豪赌。
     圣旨一下,整个朝堂的格局便发生了微妙而又深刻的变化。
     那些原本还在激烈反对的“唯利派”和“守旧派”官员,此刻都陷入了一种复杂的情绪之中。他们一方面对张大山那近乎狂妄的自信感到嗤之以鼻,认为他这是在自掘坟墓;另一方面,一个千载难逢的、可以名正言顺地打压张家、并且还能从中攫取巨大利益的机会,也清晰地摆在了他们的面前。
     尤其是户部左侍郎钱益谦,以及工部一部分急功近利的官员,更是如同闻到血腥味的鲨鱼一般,兴奋了起来。皇帝既然金口玉言,允准他们主导“黑水镇”的建设,并且给予了与安国公那边完全相同的初始资金和行政支持,这在他们看来,简直就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
     “安国公这是昏了头了!”私下里,钱益谦对着他的几个心腹同僚,不屑地冷笑道,“他以为这兴办百工,是那乡下妇人过家家吗?还讲究什么‘山清水秀、‘循环之道?”
     “我等要做的,就是用最快的速度建起最多的高炉,挖出最多的煤炭,产出最多的钢铁!两年之内,我黑水镇上缴的税银必将是那劳什子‘清溪城的十倍、百倍!”
     “到时候,数字会说明一切。看他张大山还有何颜面再立于这朝堂之上!”
     在这种急功近利、甚至带着几分恶意的指导思想下,一场以“效率”为唯一准则的、近乎野蛮的“大建设”,便在京畿东郊一片被划定为“黑水镇”的荒地上,如火如荼地展开了。
     钱益谦等人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出政绩、压倒安国公,几乎是无所不用其极。
     首先是选址。他们根本没有进行任何长远的地质和水文勘探,只是简单粗暴地将厂区选在了距离京城运河最近、也最便于运输原材料和成品的一片低洼湿地之上,完全无视了此地可能存在的洪涝风险以及对帝国母亲河可能造成的直接污染。
     接着是规划。所谓的规划在他们眼中只有一个原则,那就是如何能让高炉和工坊建得更密集,如何能让道路修得更短,如何能最大限度地压缩成本、节省时间。于是,一座座炼铁高炉、焦炭窑、石灰窑如同雨后春笋般毫无章法地拔地而起,彼此之间几乎没有任何安全间距,浓烟和粉尘互相交织,形成了一片巨大的、终日不散的灰色穹顶。
     工人们居住的窝棚就直接搭建在高炉的下风口,与堆积如山的煤渣和矿渣为邻。污水和废料则被直接倾倒进新挖的、通往运河的简陋沟渠之中。
     为了追求速度,他们甚至不惜重金,从各地招募了大量的流民和破产农民作为劳工,许以高额的日薪,却对工作环境、安全保障等问题闭口不提。
     一时间,黑水镇的工地上人声鼎沸,车马喧嚣,炉火冲天,黑烟蔽日。整个场面充满了原始工业时代那种野蛮、粗放却又充满了勃勃“生机”的混乱景象。
     年轻的工匠王铁锤,就是被这股狂热吸引而来的众多人之一。他原本是燕山钢厂的一名普通炉工,因为不满那里“过于严苛”的安全规定和“浪费时间”的流程,听说黑水镇这里“给钱痛快,不讲究规矩”,便毅然辞工,投奔而来。
     这里的景

第592章 唯利是图,“黑水”速成[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