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2003年的秋天,华语电影圈注定不平静。
     素以“文人导演”自居的陈大导,因选角风波在媒体前罕见失态,公开炮轰新人主持人柳妍,言辞激烈,引发不小争议。
     那边他耗资巨大、历时数年打造的“东方魔幻史诗”巨制《无极》,顶着“华夏版《指环王》”的耀眼光环,在铺天盖地的广告轰炸和万众瞩目中,终于揭开面纱,登陆全国院线。
     结果第一天的票房只有1715万票房。
     在 2003年这个时间点,独一档的存在。
     但对于承载着如此巨大野心和投入的《无极》来说,却透着一丝难以言喻的尴尬。
     国际团队特效,再加上陈陈大导的头衔,张柏汁、谢霆封、张东建等明星的参与,吊足了观众的胃口。
     又放在国庆档之前,同档期没有进口大片。
     摆明了要大干一场,挽回自己的面子。
     香江。
     李氷氷拿着报纸急冲冲找到李琦的时候,李琦眼皮都没有抬,笑了一声,扔在了一边,“慌什么,这只是开始,电影又不是只放一天。”
     前世,《无极》票房首日 2100多万,比这还多,但很快就掉下去了。
     “口碑这种东西是捂不住的,尤其是当电影本身都立不住的时候。”
     果然,第二日,票房只有 1300万。
     负面评价开始扩散,上座率锐减。
     仅仅第三天,一个名字叫胡哥的制造出来一个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出炉。
     这部短片以《无极》为素材,进行了极其犀利的解构和戏谑,用无厘头的剧情重新剪辑配音,精准地戳中了原作叙事和逻辑上的软肋,将其宏大叙事消解殆尽。短片制作精良,笑点密集,传播力惊人。
     别问为什么这么快就搞出来了,问就是有个热心大哥资助,好像生怕他不答应,给他钱让他尽快搞出来。
     具体那人是谁,他也不知道。
     很快,恶搞短片病毒式的开始传播,彻底瓦解了影片的严肃性。
     第四天的票房只剩下 700万,跌幅高达百分之 67%。
     与此同时。
     《楠华早报》发了一篇文章。
     名称就叫:【21世纪初华语大片泡沫】
     文章开宗明义:“观众从来不是傻子,也从未真正被愚弄。大IP+大导演+大明星的豪华组合拳,或许能在短期内凭借声势撬动市场的闸门,制造出虚假繁荣。
     但当喧嚣退去,内容的硬伤——无论是叙事的羸弱、逻辑的混乱还是思想的苍白——终究会像回旋镖一样,狠狠反噬其票房根基。”
     紧接着笔锋一转,文章继续写道:“缺乏灵魂与内涵的电影,纵使首日票房再如何光鲜亮丽,也不过是片方手握一支昂贵的麻醉剂,在短暂的迷醉中自我麻痹,逃避即将到来的审判时刻。终究有反噬的一天…”
     “这不就来了?!”
     李琦没有点名说是哪一部片。
     但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的东西。
     李琦就是看不惯所谓的第五代、第六代导演。
     通过将镜头聚焦于华夏的落后、愚昧、苦难等“他者化”的东方奇观,去迎合西方电影节评委的某种猎奇心理和意识形态偏好,从而在国际影展上频频斩获奖项。
     这在当时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输出困境,尚可理解。
     然而,时移世易,进入新千年后,华夏大地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腾飞,社会日新月异。
     可这批导演中的绝大多数,思维和创作路径却仿佛凝固在了过去。
     依然沉溺于描绘那些早已远离当下现实的“老旧中国”图景,乐此不疲地将其作为叩开国际电影节大门的“万能钥匙”,以此维系自己的“大师”光环和国际声望。
     有句话,叫老而不死为贼。
     有时候该退潮的时候,就退了,电影行业发展这么快,社会的环境也在快速变化,技术、产业升级,他们不思进取。
     反而拖后腿。
     当然,不是全部,说的是他们中的绝大多数。
     内地如此,香江也是如此。
     正是因为这样,后面成长起来的导演如郭凡、吴景这样的导演数量少的可怜。
     在内地,很奇怪的一点就是观众爹,爹在上面。
     资本。
     导演、资本们抱团捞钱,观众在最底层。
     这种扭曲的结构,在李琦看来,是华语电影市场诸多乱象的根源之一。
     它直接导致了烂片横行、票价虚高、营销欺诈等一系列问题。
     一直到 2025年,这种情况才开始改观,观众们才翻身当爹。
     …
     10月1号。
     清晨,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房间。孙俪提着还冒着热气的早餐推门进来,发现李琦正伏在案头

第456章 陈大导拉稀[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