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484章 吴侬软语话江南,一舟一水皆文章[1/2页]

开局成园长,我的动物们都成精了 逸辰公子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老船夫那句带着几分狡黠的“把脉”,如同一颗投入湖中的石子,在画舫内荡开了一圈会心的笑纹。专家们紧绷了一上午的神经,在这充满生活智慧的玩笑中,彻底松弛下来。
     先前那种审视与考究的姿态不自觉地敛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真正融入此间山水的闲适与安然。
     画舫顺着平缓的水流,悄无声息地滑行。之前徒步时需要仰视或俯瞰的景致,此刻都化作了另一番截然不同的、流动的画卷,在雕花的船窗外缓缓铺陈开来。
     “这便是‘坐于船中,人游画里了。”李敬同教授凭窗而坐,目光越过近处拂水的柳丝,望向远处那座半月形的“月桥”,由衷地感叹,“徒步时,我们看的是桥的结构,是匠人的巧思。可如今从这个角度望去,那桥与水中的倒影合二为一,便是一轮完璧无瑕的满月。这看的,就不是桥,而是意境了。”
     他身旁,那位园林专家也深以为然地点头:“没错,这便是中国园林‘步移景异的精髓。同一个景,不同的视角,便有不同的心境。你们看,我们此刻与那‘听雨桥上的廊亭几乎平视,正好能看到亭中那位拉二胡的老先生低头沉吟的侧影。这幅画面,比我们之前在桥下仰望,更多了几分人间烟。近了,也亲了。”
     船行至“流云桥”下,那汉白玉的桥身在水面倒映出清晰的影子,桥上少女们飘扬的裙摆与披帛,仿佛也倒映在了专家们的心里。
     “刘园长,”那位艺术史专家看得入了神,他忽然转过头,带着一丝探究的意味问道,“我留意到,这水乡里,似乎处处都透着一股宋人的风雅。无论是那‘流云桥的写意雕工,还是游客们身上常见的褙子、直裰,都带着鲜明的宋制特征。可方才在瓮城,无论是建筑还是茶楼里的戏曲,却又明显是明清的风格。这在设计上,是有什么特别的考量吗?”
     这个问题,瞬间将话题从单纯的赏景,引向了更深层次的文化思考。
     刘楚正在为几位老先生添茶,闻言,他放下那把小巧的紫砂壶,茶水的氤氲香气在空气中弥漫开来。
     “先生好眼力。”他微笑道,“青瑶山庄的中国风区域,确实并非是单一朝代的复刻。我们更想做的,是为游客们呈现一个‘流动的华夏。”
     “瓮城,作为入园的第一站,我们希望它带来的是一种最为大众所熟知、也最具市井烟火气的‘中国印象。所以我们选择了元素更为丰富、故事性更强的明清风格,让游客能最快地融入进来。”
     “而这片江南水乡,”他伸手指了指窗外那如诗如画的景致,“我们追求的,是一种更为内敛、更为风雅的‘士大夫审美。宋代,无疑是将这份审美做到了极致的时代。所以,在这里,您会看到更多的留白,更多的写意,我们希望游客来到这里,能让自己的心,真正地静下来。”
     “至于那座盛唐古城……”他卖了个关子,“等明日诸位先生亲临其境,便会感受到另一种截然不同的,独属于大唐的雄浑与万国来朝的气魄了。”
     一番话,条理清晰,逻辑自洽。专家们听得连连点头,心中对这个年轻人的敬佩又加深了几分。
     他们这才明白,这园区里看似风格迥异的区域,并非是杂乱无章的堆砌,其背后,竟有着如此深思熟虑的、关于游客体验层次感的“顶层设计”。
     就在众人沉浸在这番高论中时,那位材料学专家,他的“职业病”又犯了。他没有看窗外的风景,反而对船舱内的摆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伸出手,在那张由整块花梨木制成的矮几上轻轻敲了敲,又凑近了,仔细闻了闻。
     “不对,不对。”他摇着头,脸上是极度困惑的神情,“这色泽,这纹理,甚至这敲击的声音,都与顶级的海南黄花梨别无二致。可……可这木头,怎么一点‘降香味都没有?反而是一股淡淡的柚木清香。”
     他这番话,立刻将所有人的注意力都拉回了船舱之内。
     何镜山教授也好奇地凑上前,仔细端详着那张矮几。作为建筑大家,他对各种名贵木材也颇有研究,经同伴这么一提醒,他也发现了其中的蹊跷。
     “确实奇怪,”他沉吟道,“若是海黄,断然不会是这个味道。可若非海黄,这般品相的纹理,尤其是这几个‘鬼脸,也太过逼真了些……”
     众人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纷纷上前研究,一时间,这小小的船舱,竟开起了一场关于“名贵木材”的现场研讨会。
     看着这群平日里高山仰止的泰斗们,此刻如同好奇宝宝般,围着一张桌子争论不休,刘楚脸上的笑意更浓了。
     直到他们的目光,最终都汇聚到了自己身上,他才不紧不慢地揭晓了答案。
     “诸位先生不必猜了。

第484章 吴侬软语话江南,一舟一水皆文章[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