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483章 舟桥一梦惊尘客,归棹方知人亦景[1/2页]

开局成园长,我的动物们都成精了 逸辰公子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刘楚那番关于“逃离”与“航行”的独白,余音未散,却比那自湖面吹来的清风,更能抚慰人心。
     整个观景平台之上,一片静谧。无论是德高望重的专家,还是周围闻声而来的游客,都还沉浸在那番话所构建的宏大意境之中,咀嚼着那份独属于东方人的、关于“诗与远方”的终极浪漫。
     许久之后,还是何镜山教授,第一个从那份深沉的思索中回过神来。他长长地,长长地,吐出了一口气,那口气里,仿佛带走了半生的疲惫与尘嚣。
     他没有再对这座“乘风桥”的任何建筑细节进行点评,在这份堪称“道”的理念面前,任何关于“术”的分析,都已显得苍白。
     他只是转过头,看着眼前这个始终挂着淡然微笑的年轻人,眼神复杂。
     “好一个‘逍遥一梦。”何老缓缓开口,声音带着一丝感慨,“刘园长,老朽今日,算是真正领教了。你造的不是桥,是渡口;建的不是园,是梦乡。我们这些搞了一辈子建筑的老家伙,总想着如何让建筑更坚固,更美观,却忘了,建筑的终极目的,是安放人心。”
     他话锋一转,目光扫过远处河道上,那隐约可见的、剩下的三座石桥轮廓,随即洒脱地一摆手。
     “后面的桥,不看了。”
     这个决定,让在场所有人都有些意外。
     李敬同教授也笑着附和道:“是啊,不必看了。老何说得对,这九座桥走下来,每一座,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脾气和‘故事。有的敦厚,有的灵秀,有的野趣,有的风雅,直到眼前这座‘乘风桥,将这份体验推向了极致。过犹不及,再看下去,这份回味,怕是就要淡了。”
     那位园林专家更是抚掌大笑:“没错!这就如同一席绝顶的盛宴,十二道主菜,我们已经品过了九道,每一道都回味无穷。此刻,就该是退席,去喝一杯清茶的时候了。非要把最后三道也硬塞下去,那便是食客的‘贪,也是主人的‘俗了。”
     这番话,引得所有专家都抚掌称是。
     他们都是各自领域的大家,最是懂得“留白”的妙处。青瑶山庄的这十二座桥,已经用九种截然不同的方式,完美地展现了其在设计上的深度与广度。
     此刻,留下三分念想,带着满腹的惊叹与回味离开,远比走马观花地看完全程,要来得更为高级。
     刘楚看着眼前这群通透豁达的老先生们,心中那份敬佩之情愈发浓厚。
     “既然诸位先生已有此意,”他笑着,再次做了一个“请”的手势,只是这一次,方向是来时的路,“那晚辈,便再陪诸位先生,走一回这画中之路,如何?”
     于是,这支由当世顶尖学者组成的“探桥团”,便就此掉头,沿着来时的路,向着码头的方向,悠然踱步而归。
     回去的路,心境已是截然不同。
     来时,是带着探索与审视,每一步,都在寻找细节,分析工艺。而此刻,所有的紧绷都已卸下,他们不再是学者,而真正变成了这水乡画卷中,最闲适的游人。
     他们的脚步更慢了,目光也不再只聚焦于建筑本身。
     在“回廊桥”上,他们看到一位穿着唐制圆领袍的父亲,正耐心地教自己那同样穿着襦裙的女儿,如何透过扇形的窗棂,去寻找远处游船上的飞鸟图腾。父女俩的剪影,被窗棂框成了一幅天然的、充满温情的图画。
     在“月桥”之上,之前那位独自凭栏的道袍青年已经离开,取而代之的,是几个穿着不同朝代汉服的女孩。有明制的袄裙,有魏晋风的广袖,甚至还有一个穿着英姿飒爽的胡服。
     她们叽叽喳喳地聚在一起,讨论的却不是谁的衣服更美,而是哪家的妆面更还原,哪家的发簪更考究。
     “你们看,多有趣。”社会学专家轻声对身旁的同伴说道,“在外面,穿成这样上街,或许还会引来异样的目光。可是在这里,‘奇装异服反而成了常态。不同的朝代,不同

第483章 舟桥一梦惊尘客,归棹方知人亦景[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