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楚那声“舍命陪君子”,如同一句轻快的号子,为这场说走就走的“探桥之旅”拉开了序幕。
专家团的老先生们闻言,皆是会心一笑,那股子说做就做的洒脱劲儿,仿佛让他们都年轻了几十岁。
他们辞别了喧闹的码头,沿着一条与主街并行、却更为幽静的沿河小径,向上游走去。
这条路显然是为信步闲游的客人准备的,路面由大小不一的鹅卵石精心铺设而成,走在上面,脚底能感受到一种舒适的、凹凸不平的按摩感。
路的一侧是缓缓流淌的碧波,另一侧则是密植的翠竹与花木,将外界的喧嚣彻底隔绝。
空气中,弥漫着湿润水汽与植物芬芳混合的清新气息,偶尔有几声清脆的鸟鸣从竹林深处传来,更显此地的清幽。
“刘园长,你这园区里,连一条小路都做得如此讲究。”一位专攻园林设计的教授边走边赞叹,“卵石铺路,看似随意,实则大有学问。它不仅能让雨水快速渗透,保持路面干爽,更能让游人放慢脚步,用心去感受这周围的一草一木。这便是‘无声的设计啊。”
刘楚只是微笑着,并不接话,将“课堂”完全交给了这些兴致盎然的专家们。
没走多远,前方的河道上,第一座石桥便映入了众人的眼帘。
那是一座单孔的石拱桥,通体由青灰色的山石砌筑而成,桥身低矮,线条简洁,没有任何繁复的雕饰,与周围的垂柳翠竹完美地融为一体,透着一股洗尽铅华的古朴与宁静。
桥上,早已是人来人往,热闹非凡。
几个穿着精致汉服的年轻女孩正倚在桥栏上,广袖流云,裙袂飘飘。
她们手中或持着团扇,或举着刚买的油纸伞,正互相嬉笑着拍照。
微风拂过,吹起她们的发丝与衣带,也吹皱了桥下如镜的水面。
那画面,仿佛是从一幅仕女图中走出的定格。
不远处,一对年轻的父母正半蹲着身子,鼓励着自己那刚会走路的孩子,尝试着独自迈过桥面。
孩子摇摇晃晃,最终扑入母亲的怀抱,一家人幸福的笑声,清脆得如同桥檐下悬挂的风铃。
还有几位摄影爱好者,正趴在桥的另一侧,将长焦镜头对准了河中一群追逐着落花的锦鲤,神情专注。
“这便是‘迎宾桥吧。”李敬同教授看着桥头石碑上那两个古朴的篆字,抚须笑道,“取‘喜迎八方客之意,造型质朴敦厚,不事雕琢,倒是颇有几分大唐的雍容气度,不愧为这水乡的第一道门面。”
何镜山教授却没急着上桥,他的目光,落在了那坚实的桥墩之上。他走到河岸边,俯下身,仔细观察着桥墩与水面交接的地方。
“不对,”他眉头微蹙,随即眼中爆出一团精光,招呼着众人,“你们来看这里!”
专家们纷纷好奇地围了过去。
“你们看这桥墩的形状,”何镜山指着水下的部分,声音里带着发现新大陆般的激动,“寻常的桥墩,多为方形或圆形。可你们看这座,它的迎水面,被巧妙地砌成了一个尖锐的、如同船头般的形状!这便是古籍中记载的‘分水尖!”
他站起身,神情愈发兴奋:“这小小的设计,看似不起眼,却蕴含着大智慧!它能将上游冲来的水流,平缓地向两侧分流,大大减小了水流对桥墩的直接冲击力。尤其是在汛期,这个设计,足以让桥梁的寿命,延长百年以上!而且,你们再看它的材质……”
他用指节敲了敲桥墩露出水面的部分,发出沉闷的“笃笃”声。
“不是石头,至少不全是石头。这声音……倒像是内里包裹着钢筋混凝土,外部再用石材贴面。既保证了古代的形,又拥有了现代工程的骨!妙啊!实在是妙!”
一番话,让在场的专家们都听得连连点头,看向这座朴素石桥的眼神,充斥着好奇跟敬佩。
他们本以为这只是一座普通的景观桥,没想到仅是一个桥墩,就藏着如此多的门道。
专家们随着人流,缓缓走上桥面。
桥面由平整的青石板铺就,或许是因为游客往来频繁,石板的表面被磨得异常光滑,在阳光下泛着一层温润的光泽。两侧的石栏板上,雕刻着简洁的卷草纹,纹路不深,却线条流畅,带着一种古朴的力量感。
专家们走得很慢,几乎是一步一停。
那位材料学专家,正蹲着身子,研究着石板之间的缝隙:“你们看,这缝隙里填的,不是水
第480章 风拂杨柳闻笑语,桥依碧波待知音[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