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倒像是一种混合了糯米汁的石灰砂浆,这可是最古老的黏合剂之一啊!还原度太高了!”
而那位园林设计教授,则正凭栏远眺,脸上是如痴如醉的神情:“从这个角度看过去,远处的‘湖畔居,正好被近处的柳梢给框了起来,形成了一幅天然的‘框景。不多一分,不少一寸,这位置,绝对是经过了大师级的精密计算!”
刘楚听着他们从各自的专业领域,解读出那些连他自己都未曾注意到的细节,心中也不由得生出几分自豪。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就在这时,一阵银铃般的笑声从旁边传来。
是那几个穿着汉服的女孩。她们刚刚拍完照,正互相翻看着手机里的“大作”。
“哇!小雅你这张太好看了!这风吹得刚刚好,裙摆都飞起来了,跟仙女下凡一样!”
“你那张也不错啊,倚着栏杆看水里的倒影,特别有感觉!就好像……就好像在想念远方的情郎一样!”
“去你的,你才想情郎呢!”
女孩们笑闹着,充满了青春的活力,与周围这古朴宁静的景致,形成了一种奇妙的、生机勃勃的和谐。
何镜山教授看着她们,脸上也露出了一个慈祥的笑容,他对身旁的李敬同轻声说道:“我忽然觉得,这座桥,现在才是它最完美的状态。”
李敬同有些不解。
何镜山继续道:“我们这些老家伙,看到的是它的工艺,是它的历史,是它背后那些冰冷的‘法式和‘规矩。可这些年轻人,她们看到的,是美,是快乐,是她们自己的故事。一座建筑,若是没有了人,那它就只是一堆没有生命的砖石。只有当这些鲜活的、快乐的‘人,走上来了,它才真正地,‘活了过来。”
这番话,让在场所有的专家,都陷入了沉思。
是啊,他们研究了一辈子建筑,却往往忽略了,建筑最终的归宿,是“人”。
刘楚听到这番话,也不由得对何镜山教授,投去了一个敬佩的目光。
这才是真正的大师风范。
走下“迎宾桥”,队伍继续前行。河道在此处拐了一个柔和的弯,两岸的景致也随之变换。之前那种疏朗的、充满自然野趣的风格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更为精致、也更具市井气息的景致。
两岸的建筑,开始变得密集起来。粉墙黛瓦,鳞次栉比,家家户户的窗棂下,都探出几竿挂着衣服的竹篙,或是摆着几盆盛开的鲜花。
“你们看,这边的建筑,就更偏向于明清时期的风格了。”何镜山指着那些高耸的马头墙说道,“防火的功能性,被提到了首位。这也说明,我们正在从‘郊野,慢慢进入‘市镇的范围。”
河道之上,第二座桥,也出现在了众人眼前。
这是一座带顶的廊桥,名为“听雨桥”。桥身不长,但桥上却建了一座小小的、飞檐翘角的凉亭,亭子的四角,还挂着几只古朴的铁质风铃。
“这又是另一种味道了。”园林专家赞叹道,“这座桥,它不仅仅是用来‘过的,更是用来‘留的。可以想象,若是在一个下着小雨的日子,坐在这亭子里,听着雨打芭蕉,看着河面上升起的薄雾,该是何等的诗情画意。”
就在他说话间,一阵悠扬的、带着几分婉转忧伤的乐声,忽然从桥上传了过来。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一位穿着青衫、头戴斗笠的盲人老者,正坐在亭子的“美人靠”上,怀中抱着一把二胡,闭着眼睛,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他的身前,放着一个破旧的瓷碗。
那哀婉的琴声,与这小桥流水的景致,与这若有若无的细雨(人工喷雾),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
桥上过往的游客,都下意识地放轻了脚步,不忍心去打扰这份宁静。
偶尔,会有人走上前,悄悄地,往那瓷碗里,放下一串叮当作响的铜钱。
老者也不道谢,只是在换气的间隙,微微地点了点头,随即,又将全部的心神,都投入到了那如泣如诉的弦音之中。
这一幕让专家们再次停下了脚步。
他们静静地站在桥下,听着那悠扬的二胡声,在水乡的上空久久回荡。
这或许,又是一位“NPC”。
但此刻,没有人愿意去破坏这绝美的风景,沉浸感,在这一刻有了具象化的体现。
喜欢。
第480章 风拂杨柳闻笑语,桥依碧波待知音[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