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449章 东西被偷了,呜呜呜,此章可跳过[1/2页]

从红海行动开始做大做强 词庸白鱼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家人们容许我先凑一下字数放这里,我今天刚回家,放在单位楼前的物品被人偷走了,现在正在查监控,报警,请各位见谅,搞完后我就回去更新。】
     【此章节可以直接跳过。】
     过渡线
     寰宇帝国战术级电磁脉冲轨道炮——「雷耀天罡」
     核心设计与外观架构
     炮体采用暗金棱柱状合金框架,表面蚀刻流动雷云纹章,由纳米超导材料构成能量导流通路。23米长的炮管嵌套128层复合电磁线圈,前端收束装置呈八卦阵列结构,充能时浮现淡金色能量矩阵。底部四足液压悬浮支架覆盖云纹状能量锚,可与行星磁场耦合抵消后坐力,适应极端温度环境。
     科学原理与技术参数
     动力核心为直径30厘米的「天罡级微型反物质湮灭炉」,通过磁场约束反物质与正物质可控湮灭,每秒产生1.2×1012焦耳能量,转化效率89.7%。加速系统采用铌钛合金超导轨道,液态氦循环维持9.2K临界温度,弹丸初速达42公里/秒,射程3002800公里,可根据大气密度调整姿态。弹头分两类:「九霄雷狱弹头」内置12组电磁脉冲发生器,释放101?Hz广谱脉冲瘫痪30公里内电子设备;「天罚穿甲弹」搭载纳米晶金刚石弹芯与微型引力透镜,聚焦动能至50纳米2面积,实验室数据显示可穿透3米厚中子星物质简并态装甲。
     杀伤力与战术效能
      动能打击:42公里/秒速度命中时释放约8.4×101?焦耳能量,等效200万吨TNT,形成直径800米、深300米的电磁熔坑,边缘激发持续12小时的等离子体风暴;对太空目标可在1000公里距离穿透第三代能量护盾(需3次命中),无防护舰体贯穿深度170米。
     电磁瘫痪:脉冲频率每秒跳变1200种频段,突破电磁屏蔽,瘫痪范围覆盖木卫二冰层下500米设施,对生物神经仅造成0.3秒视网膜闪光错觉,实现精准软杀伤。
     作战部署与操作机制
      多平台适配:作为「紫微级」驱逐舰主炮时消耗全舰37%能量,90秒充能可连发3次;固定炮台模式通过引力锚点耦合地壳,承受12级地震与核爆冲击;拆解为3模块后由「腾云级」空投,30分钟内完成气态巨行星高层大气部署。
      三权认证启动:需舰队指挥官生物密钥、枢密院量子密匙、实时星象密码三重验证;量子雷达构建三维引力场模型,自动计算包含172个变量的射击窗口;弹丸在12次分段推进中,炮管纹章同步显现对应星宿图案(如「七杀星位」显血红色星芒)。
     战术限制与伦理协议
     受相对论效应影响,恒星表面30万公里内使用需启动引力透镜校准;连续5次发射后超导轨道临界温度升至12K,需4分钟液态氦冷却;内置「天规」系统自动识别50公里内帝国聚居点,误击概率低于10?1?。
     这一融合上古雷法意象与可控电磁技术的武器,既是「雷部天军」的象征,更是战场「神经切割者」——以电磁脉冲瘫痪敌方指挥链,配合穿甲弹精准摧毁核心节点,实现「软瘫硬破」的战术体系,成为行星登陆战前的标准「电磁外科手术刀」。
     ——————————————
     寰宇帝国战略级空间锚定武器——「不周擎宇锚」
     核心设计理念与外观架构
     以「天柱支天」的上古神话为灵感,将行星级引力控制装置转化为可部署的战略武器。主体为十二根三棱柱状「天枢立柱」,每根高120米,表面刻有动态流转的天干地支星图,柱体核心是直径30米的「太极熔核」,阴阳鱼图案由正反物质流构成,交界处悬浮着拳头大小的微型量子奇点。十二根立柱按地支方位环绕排列,中央悬浮着直径50米的「天穹投影盘」,表面实时映射目标星系的星图,边缘镶嵌28块圭表状能量矩阵(对应二十八宿)。整套装置展开后形成直径800米的引力共鸣阵列,启动时立柱顶端会释放出青金色的「天道锁链」——实质是高能引力波束,可与恒星系的暗物质网络产生共振。
     科学原理与技术参数
     动力核心:太极熔核采用正反物质不对称湮灭技术,正电子与反质子在量子阱中可控湮灭,产生1.8×1014瓦的引力波辐射功率。每根天枢立柱内置「共工型引力调节器」,通过自旋极化的中子简并态物质(密度1017kg/m3)扭曲局部时空曲率,理论上可在106公里范围内制造0.0112倍太阳质量的等效引力源。
     核心功能:
     1. 空间锚定模式:在目标区域生成稳定的引力阱(等效质量上限2×1021kg,约为谷神星的1/3),使该区域内所有物体的惯性质量增加300%,舰船引擎需输出10倍能量才能维持航速,持续时间取决于熔核的反物质储量(满功率可维持72小时);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2. 星轨扰动模式:通过28宿矩阵计算恒星系引力平衡点,向特定拉格朗日点投射引力锚,可将直径500公里内的小行星轨道偏移15°(误差±0.001°),或使气态巨行星的卫星环出现周期性引力透镜效应,干扰敌方导航系统。
     杀伤力与战略效能
     直接作用:
      在空间锚定范围内,所有依赖反重力装置的敌方舰艇会因惯性质量骤增而失去悬停能力,迫降时的过载峰值可达72G(超出常规护盾承受阈值);固体装甲会因分子间引力异常增强而出现晶格脆化,等效防御强度下降80%;
      星轨扰动模式可精准操控陨石带形成「引力弹幕」,在10万公里距离上引导直径50米的小行星以126km/s速度撞击目标,动能相当于200万吨TNT,配合多锚点协同,可构建覆盖整个恒星系的轨道打击网络。
     战场控制能力:
      单套擎宇锚可封锁半径3000万公里的太空区域(相当于地月距离的80倍),使该区域内的超光速引擎(基于空间曲率驱动)效能下降90%,迫使敌方舰队进入常规动力射程;
      利用引力阱的时间膨胀效应(最大可达7.15倍),可局部延缓敌方信息传递速度,在量子通讯网络中制造67秒的固定时延差,配合算法攻击能瘫痪92%的实时指挥系统。
     部署与操作机制
     投放方式:
      恒星系级部署:由「盘古级」工程舰在目标星系的引力平衡点(如L1、L4点)释放,12根天枢立柱通过量子锁定链

第449章 东西被偷了,呜呜呜,此章可跳过[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