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21章 储君之辩,何为本分?[1/2页]

大唐:我李承乾,绝不被废 崔山口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李纲的话,如同一根无形的绳索,瞬间勒紧了太极殿内所有人的神经。
     他提出的问题,太尖锐了。
     “另立小朝廷”,“储君干政之嫌”,这八个字,每一个都足以成为压垮一位太子的最后稻草。
     刚刚还因为李承乾的宏伟计划而心潮澎湃的官员们,此刻纷纷冷静下来,看向李承乾的眼神,也变得复杂起来。
     李纲说的,并非没有道理。
     长孙无忌的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精光。
     没想到,这个一向被他视为老顽固的李纲,竟然会在此时,送上如此精准的“助攻”。
     而戴胄和段纶,则面露忧色。
     他们担心,太子殿下会不会因为这位老师的“忠言”,而被迫放弃刚刚建立起来的大好局面。
     整个大殿,静得可怕。
     所有人都屏住呼吸,等待着李承乾的回答。
     李承乾看着自己这位须发皆白的老师,看着他那双充满了“为你好”的担忧与固执的眼睛,心中,却没有丝毫的恼怒。
     李纲,并非是他的政敌。
     只是一个活在旧时代礼法框架下的纯粹的儒者。
     这番话,出自真心,也代表了朝堂之上,一股庞大而又根深蒂固的保守力量。
     对待这种力量,强硬的压制,只会适得其反。
     必须……从根本上,从他们最引以为傲的“道”与“理”上,彻底地,击败他们!
     李承乾缓缓地,从御座之侧,走了下来。
     没有走向李纲,而是走到了大殿的中央,与自己的老师,遥遥相对。
     先对着李纲,恭恭敬敬地,行了一个弟子之礼。
     “李师之教诲,承乾,谨记于心。”
     这个姿态,让所有人都吃了一惊。他们没想到,权势日重的太子,面对老师的“指责”,竟然会如此谦恭。
     李纲见状,脸色也缓和了许多,以为太子听进了自己的劝告。
     然而,李承乾接下来的话,却让所有人,都大跌眼镜。
     “但,承乾,亦有一惑,想请教李师。”
     李承乾直起身,目光变得清澈而又锐利。
     “李师说,储君之责,在于修身养性,体悟圣人之道。此言,承乾,不敢苟同。”
     “何为‘圣人?何为‘圣人之道?”
     李承乾不等李纲回答,便自问自答,声音陡然拔高,响彻整个大殿!
     “在我看来,那高坐于庙堂之上,空谈仁义道德者,非是圣人!那着书立说,却不知民间疾苦者,亦非圣人!”
     “真正的圣人,是上古之大禹!他栉风沐雨,三过家门而不入,为的是疏通洪水,让万民有安身之所!”
     “真正的圣人,是前秦之李冰!他父子二人,于蜀地兴修都江堰,才有了后来的天府之国,沃野千里!”
     “他们的‘道,不在书本里,不在庙堂上!而在那滚滚的江河之中,在那万顷的良田之内,在万千百姓的饭碗里!”
     这番话,振聋发聩!
     他直接跳出了“礼法”的辩论,将“圣人之道”的定义,从虚无缥缈的道德修养,拉到了“为民办事”的实干之上!
     李纲被这番宏论,说得一愣,张了张嘴,却不知该如何反驳。
     李承乾没有给他机会,继续向前一步,目光炯炯地看着他。
     “李师又说,储君不当插手具体政务,以避‘干政之嫌。”
     “承乾更是不解!”
     “我,李承乾,是大唐的太子,是未来的君主!这天下的黎民百姓,在未来,都将是我的子民!这大唐的万里江山,在未来,都将由我来守护!”
     “如今,我的子民,即将面临大旱的威胁,食不果腹,流离失所!”
     “我的江山,即将面临天灾的考验,根基动摇!”
     “而我这个未来的主人,却要因为所谓的‘礼法,因为那虚无缥缈的‘嫌疑,就袖手旁观,高坐于东宫之内,去修那什么‘身,养那不知所谓的‘性吗?!”
     他的声音,充满了悲愤与质问。
     “敢问李师!若孤真的如此做了,那

第21章 储君之辩,何为本分?[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