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知道是不是借了宋妙吉言,果然韩砺等人这一路都很顺利。
行船,第一程,那船夫早早支舟等着,人一满,直接就撑杆走了。
先还有几滴雨,等靠了岸,雨也停了。
走山路,前两日滑州、卫州雨水不停,对岸只是一江之隔,又隔十几里路,山中竟无雨水,偶有积水也是半干,不妨碍走。
原本最麻烦的是下山地方有一滩积水甚大,偏偏边上就有一片疏林,林边几棵树为风雨吹折,正好拖来垫脚,虽树桩口径不大,堆一堆,也足够用了。
下了山,因到得早,正要等船,本以为要久等,偏偏那船家今日家中有事,早早来了,预备拉上最后一趟就早早走,给他们撞个正着。
当真是逢山开道,遇水得舟。
其余人只觉顺畅,却有黄、李两个阿婆晓得其中难得,一个念无量天尊,一个念阿弥陀佛。
又有那黄阿婆大声道:“韩秀才公,我门出得不少,头一回遇得这么可巧的,说出去都要没人信——只怕这是老天要帮你们成事哩!你们那挖河的事肯定能挖成!”
吉祥话人人爱听,学生们自挺起胸膛,便是那卢文鸣这样年纪了,听了也忍不住高兴。
下了船,走不远就有驴车骡车。
韩砺直接喊了两辆车往灵河镇去。
众人跋山涉水,走了半日,中午吃的饭早已消化殆尽,此时坐在车上,人人饥肠辘辘,不知哪一个开的头,很快,一个接一个都掏出那荷叶包来。
打开一个,是配好的肉和菜。
眼见就要立夏,菜久放也不凝油,闻着是鸭子肉香,其中又有淡淡酒香同仔姜香味,因是冷的,香气没有晌午热乎乎上菜时候那么厉害,但在这局促方寸车厢之中,许多荷叶包里的香味聚集在一处,也叫人忍不住口水直流。
另一个荷叶包里却是一小摞饼。
按着宋妙交代,众人先吃三页饼,有人懒得捻出来,趁着那饼在底下垫着,就最上面一层放了小菜。
景芝饼,饼白烙花金黄,虽然极薄,麦香是给足的,软而柔韧,又不失筋道,夹着里头的鸭肉,鸭肠,辣辣脆脆的仔姜,这里头又有脆生生的杀了一点盐的莴笋丝,清清爽爽,甜丝丝。
几乎没有人说话,都只顾着往嘴里塞饼大嚼。
仔姜鸭凉了之后,又是另一种风味,皮肉的胶质紧实感更明显,连仔姜都温柔了许多,不那么辣,还变甜了,很好地解了冷吃的那一点油腻。
宋妙拆过骨,把鸭肉撕成均匀的小条,此时跟香软的面饼皮搭在一起,一口下去,先是麦香,再是肉香,继而又吃到莴笋和腐竹。
因是酒焖,又有仔姜,哪怕冷了,鸭的腥膻味还是被压得死死的,吃完了都没能翻身,一众人根本没反应过来腥,只觉得香。
诸人狼吞虎咽,大嚼特嚼,等到吃完,饼足肉饱,正一个个慢慢收拾那荷叶包,忽的也不知谁人昂起头,“嗝——”的一声,打得又长又响。
一干人等不自觉看向打嗝人。
有人认出了那脸,不免露出嫌弃表情,鄙夷道:“小孙,斯文点!”
但此人那个“点”字还没说完,腹中一股气流自胃而生,打嗓子眼争先恐后涌出,叫他喉头一痒,也跟着“嗝~~~~”的打了起来。
这一声“嗝”打得七上八下,打到后头,已是断断续续,衔接不上。
于是轮到刚打完嗝的,正捂着嘴的不斯文小孙揶揄道:“蒋兄,怎的打个嗝都不清亮,闷闷的!”
蒋兄正臊,左右人已经哈哈哈哈的笑。
先还只一二人笑,笑着笑着,却是有人笑到半途,“哈哈哈”最后那个“哈”字只得了一个“口”,语调一转,居然往下压了压,转成了一个又沉又长的“嗝”。
一时之间,诸人面面相觑,满车厢都笑了起来。
有人捧腹,有人试泪,又有人笑骂:“哎呦不行,我肚子疼!”
倒是那“蒋兄”十分讲究,有些拉不下脸面,忙道:“是这坐的位置,是这马车座位太低,叫我们压着胃才打嗝的!”
卢文鸣正在这骡车上,本来越临近卫州城,越是心中生怯,此时见得众人嬉笑逗趣,心也松了,人也不禁跟着笑,笑着笑着,那一点怯意,不知不觉就消弭了。
这样好的氛围,这样好的同伴,大家冲着一个地方使劲,平日里纯粹、努力,如此环境,他虽是血冷了不少,也很难不被鼓舞起来。
——我只尽我的力,其余交给天命。
他这样想着,复又忍不住记起方才那黄阿婆说的“老天要帮你们成事哩”等等话语,只盼这乡妇果真嘴巴开了光,言出法随一回。
又前行了一段路,那骡车慢慢停下,原是到了地方。
车门一开,有个学生站在外头,提个布袋进来收众人手中干荷叶,又道:“韩领头交代大家下车之前且都看看,别把人车厢弄脏了。”
诸人齐齐应是。
此处已是灵河镇地界,那李阿婆领着几个人先下了车,两下分开之际,韩砺便给了当头那人重重一褡袋钱串,道:“你一向灵变,不要占人便宜,有本地人带着,不至于被坑,凡事拿钱开道,遇得什么自己掂量着抓主意,不要生事,却也不用瞻前顾后——只要是正道,哪怕惹了麻烦,我也会帮着收拾。”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那人不过二十出头,此时接过钱袋,激动应道:“领头放心,我一定好好干,不叫你失望的!”
韩砺拍拍他的肩膀,却不再说什么,而是拉着人,到得其余几个边上,一并交代道:“出门在外,又是人生地不熟的,你们互相照应,有事好好商量,今次要是招足了人,不日回到滑州,我必定向岑通判为你们请功!”
众人虽奔波一天,闻言却是立刻积极起来,脸上都是笑容,又齐齐应诺。
韩砺复又转向一旁,对那李阿婆问了声好,再道:“几个都是学生,不曾经事,又是头回来到,说话、行事若有不到位,阿婆帮着担待提点些。”
又自后头人手中取了一吊钱来,道:“他们这几日吃、住,另有寻牛找马的,都得劳烦您老人家了。”
那李阿婆急得连连摆手,道:“哪里用得着这许多!”
又道:“我们乡下来客,又是识字的秀才公,还是来治水的,若我收了钱,回去得被村里人骂死!”
韩砺却是强把钱放她手里,道:“吃住总要花钱,我们去招人募人的,若是过分寒酸,谁人肯来。”
又催她收下。
李阿婆半推半就,到底收了,一个老婆子,大半天又行舟又爬山的,此时竟是还走出几
第一百五十六章 游学[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