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161章 幸好及格了![2/2页]

大明:我在洪武当咸鱼 爱吃葡萄皮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到胡相的名字就已经发抖了。
     ”
     旁边本来只是随意搭话的学生,听说对方身份后,也准备入职工部,便多说了几句。
     “你发抖很正常。
     不只是你,我听家父说,很多大人在朝堂上遇到胡相时也双腿发软,我们更是如此。
     ”
     “但正因为胡相的威名,我们才想到一个办法。
     ”
     “这么多部门同时考试,胡相不可能都到场吧!”
     “他多半会在礼部考场,所以我们当然要去别的部门,这样至少能提高点通过率。
     ”
     听他这么一说,刚才提问的年轻人愣住了。
     不是吧,你们这么聪明?
     还有这种操作?
     重点是打不过还能躲开?
     干脆不见面算了?
     真够机智的,你们都涌向别的部门考场,成功率不还是低了吗?
     毕竟竞争对手更多了。
     年轻人提出疑问后,对面的学长淡淡回应。
     “竞争再激烈也比面对胡相强。
     ”
     “竞争再激烈,对手也不过是和我差不多的人。
     可胡相呢?”
     “谁能保证摸透他的套路?”
     “我不知道别人如何,但我没那个能力,所以我选择工部。
     ”
     话音刚落,小二代顿时陷入沉默。
     实在讲得太对了。
     不过,这或许是自己无意间躲过了一场麻烦吧?
     学子们的窃语暂且不论,此刻礼部尚书一脸茫然地看着手中的报考单。
     他之前并未留意,如今一看,天哪!数百名通过首轮筛选的考生中,仅有三人报考礼部。
     这是怎么回事?
     难道是自己的礼部不受待见?
     
     大明的“公考”,胡大人虽然参考了许多前世公务员考试的规则,但仍存在差异。
     首先不必多言,这个时代的人才数量远不及后世那种人山人海的场面。
     在一些偏远的县城,几十年也未必能出一个进士!
     即便是秀才、举人,加起来的数量也不到一百。
     换言之,大明目前所有读书人的总数可能还不到十万人。
     相比之下,后世一次全国范围的公务员考试,报名人数至少是这里的十倍以上。
     报考人数多,竞争自然激烈,可供选择的岗位也多。
     可如今呢?
     几千人报名,首轮筛选后剩下几百人,大约是十选一的比例。
     即便如此,还是让众多学子感到畏惧。
     但实际上,只要面试不差劲,大多数人最终都能被录取。
     毕竟这次放出的职位不少,按胡大人的规划,首轮筛选只是将入围人数增加了五成。
     也就是说,三人中有两人可以成功。
     但谁又愿意当那个落选的呢?
     所以,能争取的自然得争取。
     这不,不少考生起了别样的心思,不论是因为自己的考量还是亲友的建议,总之礼部他们是不打算报考了。
     胡大老爷的名声在考生中早已如雷贯耳。
     巧的是,这种情况下,让礼部头疼的局面也就出现了。
     天啊,竟然只有三个人报考礼部?
     就算是全部录取,恐怕也远远不够啊!
     怎么办?
     就在礼部为此发愁的时候,朱元璋正坐在皇宫里查看抄录好的考生试卷。
     他不是只看某个部门的,而是让宋利随机抽取。
     无论哪个部门的试卷都有,甚至还有落榜者的试卷,他也让宋利取来了。
     宋利是个细心的人,还机灵地把答案也带来了。
     朱元璋看完两张试卷后,再看旁边的标准答案,满意地点了点头。
     “惟庸这个办法确实不错!”
     “看看,事先就把规则制定得清清楚楚,一条条明明白白地摆在眼前!”
     “做对一条加分,做错一条扣分,最后以分数评定高低,嗯,很好!”
     宋利听朱元璋感慨时,脸上毫无表情,但心里却在惊叹胡大老爷的能力。
     不是谁都能让朱元璋时不时提起几句,然后感叹一番的。
     胡大老爷呢,已经不知多少次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朱元璋越看这份“标准答案”,心里就越高兴。
     往年他没少为科举舞弊案操心。
     不说那些泄露题目之类的事,单是判卷就涉及太多复杂问题。
     糊名又能怎样?
     遣词造句和行文习惯,只要熟悉,一眼就能辨认出是谁写的。
     最关键的是,考官尤其主考官一句话就能决定。
     没有明确标准,从头到尾都是“我觉得”!
     而且你还不能说他不对!
     科举舞弊和包庇之类的行为,在考官眼中实则是慧眼识珠。
     即便你能发现其中的关系,考官也能依据试卷分析得头头是道。
     毕竟能走到这一步的人,多少都有些真才实学。
     文章的好坏难以绝对评判,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这种状况曾令朱元璋苦恼不已。
     然而现在有了办法!提前设定标准,是非分明。
     朱元璋尝试用这套标准审阅两份来自不同衙门的试卷,惊讶地发现自己的评分与原有成绩相差无几。
     主要差异在于文笔和字迹的细微调整。
     这种结果让朱元璋十分满意。
     连他这个新手都能得出类似结论,说明临时调派人手阅卷完全可行。
     这一措施提高了成功率,怎能不让他欣喜?
     再次审视阅卷标准和试卷后,朱元璋追问:“宋利,胡大老爷那边的情况如何?”
     宋利对胡大老爷的事极为上心。
     不仅因为朱元璋经常询问,他也知道若总是答不上来后果严重。
     所以,尽管常在宫中侍奉,他始终留意胡大老爷的消息,就是为了此刻能及时回复。
    喜欢。
  

第161章 幸好及格了![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