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杨振着手调整金海镇各路人马的部署,忙着处理大军收复辽南诸城的各种善后事宜的几乎同一时间,金海镇军队已经拿下辽阳城并且斩首了孔有德的消息也像长了翅膀一样,飞速传到了关注辽南战事的各个地方。
最关心辽南战局进展的,当然是金海镇大后方的各路人马了。
虽然,在关心辽南战场形势的各方力量之中,他们是对杨振和杨振率领的前线军队最有信心的了,但是正如老话说的,无欲则刚,关心则乱,越是关心前线的胜负,就越是对前线的战局变化提心吊胆。
虽然这几年来,杨振很少打败仗,但是身在后方的金海伯夫人和几个如夫人,以及掌管总镇府协理营务处的张得贵、掌管金州造船厂等造船事务的襄平伯沈志祥,还是非常担心前线传来失利甚至是失败的消息。
自从杨振从盖州誓师北上的消息被送到大后方之后,后方这些与杨振的未来已经绑定在一起的,以及更多利益攸关、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各方力量,全都暂时放下了不同派系山头相互之间的各种明争暗斗。
金海镇大后方的弹药生产、物资转运、战船建造、移民垦荒等各项事业,不仅一切运转正常,而且各个利益攸关方的办事效率,也变得更高了。
各方都有了一种同舟共济,共度时艰的觉悟。
当然了,也有不少人白天吃不好饭,夜里睡不好觉,北方没有消息的时候老是提心吊胆,可一旦传来了一点消息,就又心惊肉跳。
比如金海伯夫人仇氏,每日里除了在一批总镇府护卫陪同下前往被装厂督促军服、被装等物资生产的时候能够暂时摆脱对于前线战事的焦虑之外,其他时间几乎全都在惦记着杨振在前线的战局。
多亏了有二夫人戚氏、四夫人陈氏仍然留在盖州城内,可以时不时地写信向她报告一些她们在盖州得知的消息,略略缓解了她的一些焦虑。
否则,她怕是早已忍不住要启程前往北方去了。
杨振率领征东右翼军和金海镇其他几路军队收复辽阳城的消息传来,整个大后方最高兴的人应该是非她莫属了。
在大捷的消息和孔氏父子的人头被送到旅顺口的当天,金海伯夫人仇氏亲自拿出了这些年积攒的体己银子,不仅重奖了前来送信的人马,而且重奖了金海伯府、协理营务处、督办船政处以及弹药厂、被装厂、造船厂的大批有功人员。
这帮人没有战功,但并非没有功劳。
杨振一贯重视军需辎重、重视大后方建设的观念,自然也影响到了金海伯夫人仇氏。
在她看来,能够在战时维持后方各项事业正常运转,且不耽误往前线输送军需,也是很大的功劳。
尤其是当她听说,飞行队在收复辽阳之战中立了大功的时候,更是有了一种深深的参与感与自豪感。
所以,她对于被装厂有功人员的奖励,更是高于留守金海南路的其他各方有功人员。
当然,大捷消息传来之后,金海镇大后方一片欢腾。
不过,在各种欢欣鼓舞的背后,其实也存在着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的差别。
更早一步得到大捷消息的沈志祥,还专门回了旅顺口一趟,亲自与张得贵见面谈了一些关乎金海镇未来的事情。
一方面,这一次,杨振亲率金海镇军队誓师北上,与清虏和硕英亲王阿济格统领的数万清虏大军正面对决,历经连番大战,并取得最终胜利,与以往大为不同。
以往,杨振虽也取得过很多次重大胜利,但是多数时候都是靠着出奇兵,出奇制胜。
要么就是依托有利地形打伏击,要么就凭借坚固的城防工事进行防守反击,今日吃一点,明日吃一点,通过积小胜为大胜。
几乎很少有像这一次这样,面对如此规模的敌人,并且在没有坚固的城池或者明显有利的地形可以作为凭借的情况之下,愣是在野外作战中取得最后的胜利,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一场胜利。
在内行人看来,这场胜利意义重大,因为它意味着杨振麾下的实力,包括征东军和金海、登莱二镇各路人马在内的整体实力,已经在事实上超过了所谓的“大清国”。
当然,在这一次战事之中,所谓的大清国,其实并未赌上全部实力。
可是杨振麾下的征东军和金海、登莱二镇,也没有拿出全部的实力。
这一点,沈志祥等人看的还是很清楚的。
另一方面,辽阳城本身的地位非常重要,至少比金州、复州、盖州、海州四卫的地位高多了,所以收复辽阳城具有非同一般的标志性意义。
对于金海镇的主力来说,收复辽阳城后,在它的前面,就只剩下一座坚城了,那就是盛京城。
然而盛京城要不要收复,特别是什么时候收复以及怎样收复,事关重大,不仅直接关乎整个金海镇的未来,甚至直接关乎杨振本人及其身后整个利益集团的未来。
至少在襄平伯沈志祥这样的人看来,杨振收复辽阳城后何去何从相当关键,必须异常慎重,方方面面都准备好了才行。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一旦盲目蛮干,就有可能落个兔死狗烹的下场。
要么就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被
第一二一九章 传首[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