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摘了果子,最后白辛苦一场,落个“为他人作嫁衣裳”的结果。
有关这些问题,对京师朝堂的忠诚度十分有限同时又阅历丰富的襄平伯沈志祥,有许多想法要跟杨振沟通。
但是他又知道,其自身的分量在杨振的面前略微有些不够,他的建议杨振未必会听。
所以,当杨振收复辽阳城的消息传回来后,沈志祥左思右想了两天,最终还是回了一趟旅顺口,决定先说服对杨振更有影响力的张得贵。
无独有偶,当杨振亲率大军收复辽阳城并斩首孔有德的消息传到登州府后,登州府官员百姓无不欢欣鼓舞,上上下下无不感叹天道好还。
府城内外大批士民百姓争相前往城门口,观看被杨振下令传首于登莱二府城的孔氏父子首级。
从杨振受命兼领登莱镇防务至今,已有相当一段时间了,但他实际上为登莱镇所做的事情其实并不多,他本人也很少过海南下到登州府来。
所以,登莱地区百姓,哪怕是间接受其影响并不小的登州府百姓,对于一海之隔的那个传说中一直统率军队奋战于清虏敌后的金海伯杨振,大多数人几乎是无感的。
以至于杨振在登莱地区的声望,不仅远远比不上登州府知府袁枢,而且比起“登莱西路”总兵府总兵吴朝佐以及名头越来越响的“活菩萨”吴有性,都大有不如。
除了杨振下令敞开接收云集登莱地区的关内难民这一点,令登莱二府的许多有识之士肃然起敬之外,其他方面的确是有点“乏善可陈”。
一来,登莱寻常百姓并不关心与他们一海之隔的北方会打成什么样子,对他们许多人来说,反正隔着海,清虏也打不过来,金海镇打成什么样都是朝廷的事情,跟他们没什么关系。
二者,这些年登莱地区官面上来来往往的巡抚、总兵、大将多了去了,何况杨振这个兼领登莱镇防务的金海镇总兵呢,其人都不在登莱,跟他们就更没有什么关系了。
所以,除了官面上的人物以及民间一些有识之士之外,登莱二府民间百姓很少有人在意杨振是谁,他在干吗,他做的事情跟他们登莱的百姓有什么关系。
但是,孔有德父子的首级被高悬在登州府南门上,被一批批闻风而来的老百姓亲眼目睹了之后,杨振的大名,很快就随着孔有德被斩首的消息传遍了登州府、莱州府的街头巷尾。
登莱地区民间的老百姓,或许之前不知道杨振是谁,但是他们却鲜少有人不知道孔有德是谁。
孔有德祸乱登莱的时候抢掠如火、杀人如麻,不论是登莱士绅阶层,还是寻常商民百姓,有数不清的人家,在那场祸乱之中家道中落乃至家破人亡。
因此,登莱地区无论官绅士林之中,还是寻常百姓人家,有数不清的人恨不能食其肉寝其皮。
现在,杨振在辽阳城之战中“擒斩”孔有德父子,并传首登莱二府,可谓是为当年登莱二府罹难和被殃及的无数百姓报了他们自身报不了的大仇。
孔有德父子的首级被送到登州府后,所造成的轰动效应远远超过了杨振率军收复辽阳城本身,甚至有不少莱州的百姓闻讯等不及孔氏父子首级被送至莱州,不远百里前来观看确认。
而在从莱州府快马赶往登州府的人中,就有方光琛本人及其一队仆从。
早在二月底的时候,杨振任命的金海镇援剿副总兵刘万忠率领援剿人马,走海路抵达了淮安府北部沿海的海州小城。
随后不久,朝廷诏令下达,刘万忠及其率领的金海镇援剿兵马被就地划入到登莱巡抚方一藻的麾下,其部所需粮饷军械也全由登莱巡抚方一藻自行筹措。
与此相应的是,方一藻麾下的所有人马与凤阳总督马士英麾下各部人马一样,都被归给了督师侯恂统一指挥,京师朝廷命令他们从速赶赴武昌作战,会剿湖广流贼。
并且限期南下,文武官员三月底前逾期不至者,依律治罪。
面对发狠的崇祯皇帝,以及在士林之中名声大振的督师侯恂,不论是方一藻还是马士英,都不敢等闲视之。
方一藻与侯恂关系尚可,他也曾在清流言官的圈子里混过。
但是马士英与侯恂的关系可就不咋地了。
当年马士英在宣府巡抚的任上因为被人揭发公款送礼而被治罪,现在又因“阉党”朋友帮他走了周延儒的门子而被起复,清流言官们都看不起他。
他与侯恂不是一路人。
然而越不是一路人,这个时候就越是得小心应对。
因为他们都知道,崇祯皇帝可能对武官没办法,但是杀其文官来,那可是从不留情。
至于方一藻,他也知道崇祯皇帝以前对他很失望,不是很看得上他,而他能坐稳登莱巡抚的位子,主要是因为他曾是杨振的“恩主”和上官,一直跟杨振的关系不错。
一旦再惹了崇祯皇帝不高兴,迁怒于他,到时候谁也保不住他。
所以,当朝廷的诏令下达之后,对于千里迢迢赶往湖广,赶往武昌作战,徐州一带与凤阳一带的各路武将叫苦不迭,但是方一藻、马士英等文官却不敢怠慢,早早的就启程出发了。
可是启程归启程,若是没有后续的粮草辎重跟上来,光是人去了是根本没用的。
喜欢。
第一二一九章 传首[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