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城市的另一端,努尔江走进一家低调却高档的私房菜馆。
包厢里,赵明远已经等候多时。
“努总,听说你们那边要搞文旅项目?”赵明远笑着递来一杯酒,“我这边正好有些资源,或许可以合作。”
努尔江接过酒杯,轻轻一碰:“赵总客气了。不过这个项目目前还在筹备阶段,竞争激烈。”
“我可以提供启动资金。”赵明远目光微闪,“当然,前提是未来开发权优先考虑我的公司。”
努尔江没急着回答,只是淡淡一笑:“这事还早。”
他没有答应,也没有拒绝,只在离开时默默记下了赵明远的名片。
第二天清晨,林砚召集核心团队开会,布置竞标筹备任务。
阿依夏负责非遗展示内容;刘淑兰整理文化档案;张莉则协助联系自治区评审组,争取实地考察的机会。
会议结束时,林砚看着每个人离开的背影,心中涌起一股力量。
就在这时,门外传来敲门声。
“请进。”
进来的是乌拉音,手里拿着一个旧笔记本,神情认真。
“林砚,我昨晚翻出些老资料,是我们小时候听老人讲的关于这条街的口述史。我想……也许我们可以整理成一套完整的资料库,作为申报材料的补充。”
林砚眼睛一亮,站起身来:“这太重要了!”
乌拉音翻出的那本泛黄笔记本,成了申报资料库的第一份原始素材。
林砚带着几位志愿者重新走进老巷深处,挨家挨户地拜访那些仍记得旧时光的老人们。
“我记得小时候,咱们这巷子还没有现在这么宽。”九旬老人阿不都热依木坐在院子里的老藤椅上,阳光透过葡萄架洒在他苍老的脸上,“那时候汉、维、回、哈萨克几个民族的人住在一起,大家一块修水渠、搭棚子、盖学校……”
林砚站在一旁,一边听录音设备录下这段珍贵口述,一边在笔记本上快速记下关键词:“跨族共建”、“共治共享”、“集体记忆”。
他知道这些细节正是评委最看重的真实性和情感共鸣点。
走访持续了整整三天,他们整理出超过二十位老人的回忆,涵盖婚俗、节庆、手艺传承、邻里互助等多个维度。
乌拉音还找到了一张五十年前的老照片——几族青年合力修建清真寺与汉族祠堂并列的场景,被扫描进电子档案,成为申报材料中极具视觉冲击力的一环。
与此同时,林砚也在暗中调查艾尔肯的动向。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自治区文旅厅外的咖啡馆里听到两个评审低声议论:“喀什方案太理想化了,不符合现实操作性……”他心头一紧,立刻意识到事情不对劲。
回到茶馆后,他连夜调出历年类似项目的评分标准和成功案例,发现喀什的得分原本应排前三。
而今年初审阶段,分数却被刻意压低了近十分。
证据指向:艾尔肯确实在评委圈内施压,并暗示“喀什缺乏可复制性”。
林砚没有慌乱,反而冷静下来。
他召集团队,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调整方向:“我们不再只讲文化保护和运营模式,我们要用数据说话,用故事打动人心。”
他亲自设计了一套新的展示结构,加入老街人口变化趋势图、非遗传承人年龄分布表、游客行为分析模型,甚至引用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活态遗产”的最新研究成果。
“我们要让他们看到,这不是一场情怀表演,而是一个可以推广、可持续
第91章 光影留痕,文脉永续[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