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来之后我先去船厂看了正在改装的红单船,毕竟从广州买回来的是没有火炮的,现在要为他们加上炮位,每条船我装上8门12斤炮,16门9斤炮,并安装了轮舵装置。对于仿西洋的新式战船还未开始制造,一是因为造的样式还未能设计好,另一个也是因为要等我回来最终确定。
我回来后第十五天,船厂的几位大师傅终于把图纸画好了拿来给我看,考虑到目前东亚的情况,最后还是决定使用硬帆,船体主要还是采用了中式帆船的样式,但针对西方战船的优点和作战的需要进行了优化,其实为什么不用西洋战船的样式还是因为这次从广东买来的仿红单船样式的大船在航速并不比西洋的船慢,大家伙都是半斤八两的,再加上船厂的工人都是生产中式帆船的老工人,冒然改为生产西洋战船质量上未必有保障。作为战船,防护是很重要的一点,这次我们采用了双层夹板做为船体,就是采用一层厚15的木板再里面再加上一层厚5的木板,这其实是西方战船生产的样式。!22ff
新式战船我命名为海字级战舰,首舰东海号船长40米,宽12米,深55米,板厚20厘米,排水量约680吨。单层炮甲板,装12门12斤的大炮,16门9斤的大炮,本想全装12斤的大炮,但发现炮太重,这种小船吃不消,若减少火炮数量,有显的火力不足,最后选择了这种配置方法。而且在火炮的安装方面有了很大的改进,以前我们的火炮是固定在一个方向上,要瞄准敌船必须将整个战舰的侧舷对准敌船,而新的炮架上在防止后坐的驻退索上加了金属弹簧,在炮架的轮子下面放置了斜面木块,这样便于炮架吸收后坐力,还装置了滑车组滑轮,使每一门炮都可以向左或向右旋转。
首舰在1817年2月份下水,额定人员180名。后面三艘南海号、北海号、西海号分别于4月、5月和7月下水。
随着海字级战舰的服役,正规的水兵就需要训练起来,以前我们那种半是商人半是士兵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只可惜我们这没有一个专业海军的人,至于清朝那边的自己的水师训练就是一团糟,我们也不可能去找他们,就算是能找也不会去的,指望着一群用商船作战船的人是不实际的。至于请的英国海军教官要到十月份后面才能到来,等他们能够来训练水兵们至少要到1818年才行,南而现在才1817年的三月份,不可能空等这么长时间的,最后我们决定到澳门去请葡萄牙人来训练。
除了请教官之外还有一件事是这次要做的,就是购买象限仪,现在我的火炮都是使用简单的三点一线之类的瞄准方法,这种方法可靠性极差,大多数时候是靠炮手的经验来打的,另一个就是距离极短,我们几次较大的炮战,交战距离都在500米以内,才取的
第二章[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