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二十九回[1/2页]

柿子湾 旷野牧歌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话分两头说。却说得到叶子无奈的默许以后,舍娃赶紧收拾了收拾自己的衣服,第二天,天刚蒙蒙亮就起了床,带了几个馍、几节大葱和一瓶子开水,背着小包袱,步行十多里,赶早晨7点半就到了清溪镇。在长途汽车站等了一会儿,车一来,挤上车,当天赶后半晌,舍娃就到了平阳市。
      这平阳,地处浍河与汾河交汇处的平原地带,有南北、东西两条铁路通过,公路也四通八达,人称“旱码头”。有炼焦、石化、冶炼、机械、纺织、医药企业,也有火力发电厂,还有几个兵工厂和一座小型军用机场。平阳虽然说只是个县级市,但在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则是大诸侯国的国都所在地,有“曲村-天马”遗址、襄汾陶寺遗址、晋阳古城遗址,古文化底蕴十分深厚。平阳的商业贸易也挺发达,沿街有商铺、商场、百货大楼,也有大型批发市场,物流繁忙,人气挺旺。
      虽然说这时城市改革还没开始,但无商不富的观念古已有之,平阳在历史上就是一个挺发达的商贸集散地。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刚一开始,平阳就搞了一个大市场。这不,平阳城东就有一个新田市场,百十里外都能听到它的名气。
      新田市场,是在集市贸易基础上发展起来。这儿原本是一片旷地,四周盖了一些简易的商铺,中间便成了露天市场。有市场管理部,也有治安维持室。大市场里头可以说五花八门,有工业品销售,有农副产品交易,也有牲口和家禽买卖;有批发的,也有零售的;有介绍产品的广告牌,也有推销商品的演示台;有耍魔术的,也有唱歌的;有打饼子、做蛋糕的,也有卖糖人、卖杂耍的;有卖布匹的,也有卖成衣的;还有介绍保姆的。既有城市商业贸易的特点,也有农村集市的味儿。成天熙熙攘攘、人来货往。叫卖声、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喜笑声、打情骂俏声不绝于耳。
      那天下午两点多钟,舍娃拎着提包从长途汽车下来,先把包放在地上,点了支不带把的纸烟,猛吸一口,四下看了看。然后,拎起提包,叼着烟往南朝出站口走去。从长途汽车站出来,就是车水马龙的大马路,往西就能看到平阳火车站。饥肠辘辘的舍娃先在街边小摊上坐下来,吃了一大碗刀削面。然后,拎着包沿街往东走了五、六里路,就进了新田市场。舍娃在大市场转了转,碰到两个做买卖的老乡,聊了聊。天黑了,舍娃在小摊上吃了饭,又走回火车站,在候车室里凑合了一夜。
      第二天一早,舍娃直奔新田市场,准备去做牲口经纪人。牲口经纪人是个古老的行当,一时半会也掌握不了其中的技巧。
      其实,前几年在老家赶集时,舍娃每次都逛个大半天,就是跟人学牲口经纪的。牲口经纪,一手托买家,一手托卖家,一切都在谈笑之间,轻轻松松的,不吃什么苦,更谈不上有什么风险,成了就拿佣金,不成拉倒。牲口经纪人的行头也挺特别,一副墨镜,一顶大檐太阳帽,很扎眼。讨价还价,都是在帽子下面或袄襟底下、用捏手指的方式进行的。一见牲口经纪这般诡秘劲儿,舍娃便来了兴趣,他每次去清溪赶集,都混在牲口市场,跟人家学做经纪人。
      眼下来到了平阳,新田市场天天都像逢集,客流量也大,再加上刚开始家庭联产承包,牲口买卖多,佣金也比较稳定,能保证经纪人的日常食宿开销。虽然这时城里头的粮食和副食品仍凭票供应,但市场上已经出现了议价粮油,从农村来的也能解决吃饭问题,只要有钱就行。
      当天,牲口市一开,舍娃就忙着吆五喝六地做起了经纪。
      “来,过来。你,说你呢。”一个高个子光头向舍娃招手说。
      “喊我?”舍娃诧异道。
      “哎,喊你。来,快点。”
      “你认识我?”
      “哪个认得你。”
      “不认识,喊我咋呢?”
      “咋?不行?”
      “这……”舍娃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过来,快点。”另一个人在一旁吼道。
      没法子,人生地不熟的,舍娃只得很不情愿地走了过来。
      “哪来的?”
      “汾湾的。咋?”
      “还咋。谁让你在这儿干的?”
      “哎呀,这大市场嘛,还要谁准许呢?”
      “你不懂规矩?”
      “没听说。”
      “那好,我告诉你,这是我们的地盘,不许你分食儿。”
      “你做你的,我做我的,我又不抢你生意。”
      “哪也不行。”
      “这咋不行?”
      “我说不行就不行。”
      “哎呀,这倒……”
      “那你试试。明儿个就让你爬不起来。信不?”
      

第二十九回[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