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过得也快,不知不觉已经到了收获棉花的季节。好在叶子的棉花并不多,也就一亩棉花。摘过最后一茬棉花,捋完开不了的花疙瘩之后,便去拔花柴了。当然,花柴拔了也不必急着拉回来,等晾干了再拉也不迟。可刚拔完花柴,就听人家说,这花柴皮能入药,还有人上门来收呢。于是,叶子又带着满心的欢喜,又开始去地里剥花柴皮了。
这天,是个礼拜天,三个孩子还没有起床,叶子喝了一碗“熟面”泡馍,就一个人拿了马扎儿,先下田里去了。
这熟面,是当地一种适合深秋和冬天的面食小吃,做法也很简单,就是先弄点猪油或者羊油放在铁锅里烧到融化,再把面粉,或者小麦面粉或者高粱面粉都可以,和炒过捣碎的芝麻一块儿倒进铁锅里,稍微加一点儿盐,炒一炒,炒到面粉颜色变深的时候就熟了,然后收在罐子里。等到要吃的时候,往大碗里舀上几勺熟面,用滚开的水一冲,拿筷子顺着一个方向搅成匀匀的浓浓的像粥一样的,就可以吃了。既方便、省事,又暖和、滋润,且喷香喷香的。当然,吃的时候,也可以冲得稍微稀一点,再切一些个馍丁儿,泡在里面吃。只是要记住的是,熟面吃多了则是容易上火的。
叶子出门后不久,狗娃和杏儿也起了床,只有二狗还懒在奶奶炕上睡得正香。狗娃和杏儿正在弄熟面泡馍,打算吃过了去田里干活。不料,就在这时,清平的邢家媳妇骑着自行车跑到云岭来找叶子。吴家婆婆让邢家婶子也吃一碗,邢家婶子说已经吃过早饭了,吴家婆婆便倒了碗开水,让邢家婶子喝点暖暖身子。等狗娃和杏儿吃过、又给奶奶交待了两句之后,便引着邢家婶子往地里去了。
一路上,狗娃不时给邢家婶子介绍着地块的地名儿,也说了说他家责任田的地块分布和他妈妈种的药材。
到了田里,不用叶子吩咐,狗娃就领着杏儿去剥花柴皮去了。这姊妹俩也喜欢在一块儿凑。杏儿机灵,却听狗娃的话。一来,是因为狗娃是带着杏儿一块儿玩着长大的;二来,是因为狗娃不时会搞些小玩意儿,对杏儿有些个引力儿。
比如说,狗娃受村子里放电影时插播幻灯片的启发,想出了一个点子,把小舅舅给他的塑料皮笔记本里的纸撕下来,在上面画些喜欢的图案,然后用小刀一点一点地刻出来,贴在小玻璃片上,晾一晾干。到了晚上,用手电对着玻璃片往墙上一照,再说上几句解说词,就俨然放幻灯片似的,挺有意思。狗娃常常领着一群同学,钻在黑屋子里,玩到很晚才曲终人散。对此,杏儿就挺佩服。
话又说回来,邢家媳妇到了田里以后,先和叶子寒暄了几句,然后使了个眼色,便把叶子拉到一边说话去了。
邢家媳妇说:“哎,你气色好多了。”
“不是听你的去看了看,抓了几副药嘛。”
“这就对了。”
“再加上,种了药材,娃儿家大了,也轻快多了。”
“也是。”
“哎,你也种药材吧。”
“行,到时候找你。”
“没问题。哎,你家娃儿念书咋样?”
“我家的那个不行。初中毕了业,就让他学手艺去。”
“学啥?”
“还没定呢。现今这娃儿家可比咱那时候强,考不上学手艺也不赖。”
“我家这二狗念书也不行,狗娃、杏儿还行。”
“那你就好好供。”
“只要娃儿家能考上,再苦我也供。”
“要考上了,就不用咱操心了。”
“就看祖坟里有没有那龙脉了。”
“考上了,你下半辈子就享福了。”
“娃儿家的福,哪能享上呢。”
邢家媳妇瞟了不远处的孩子们一眼,然后悄悄对叶子说:“哎,机会来了。”
“啥机会来了?”
“那时候,你不是想给人家女儿做干妈嘛。”
“咋啦?”
“机会来啦。”
“真的?”
“骗你干啥。前年头老头子殁了,这眼下老婆子又病了。”
“怪恓惶的。”
“还想吗?我再去说说。”
“还用问。”
“当然要问了。你要是变卦了,我忙上个二半年的,那不白搭了。”
“咋会呢。”
“现今你也正好。”
“啥正好?”
“嘿嘿,不是男人也不在嘛。”
“看你说的
第二十八回[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