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十一回[1/2页]

柿子湾 旷野牧歌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却说叶子从清平回到娘家柳湾以后,环儿和梅子也不时来家看看叶子。但实际上,自打年时个夏天以来,叶子就不大理睬这两个昔日的好朋友了,好像多年的感情一下子消失了似的,见了面也没个笑容,冷冰冰的。只是到了这时,环儿和梅子才明白了其中的原因,所以不时来看看叶子。几个月后,环儿出嫁了。又几个月后,梅子也出嫁了。当年的两个好朋友,先后离开了柳湾,叶子更觉得孤独了。
      一年后,村里的土墙上相继出现了用石灰水刷着什么大革命万岁之类的标语。大队里不时晚上开社员大会,传达文件,批判修正主义,就连小学生也得排演批修斗私之类的文娱节目。“四类分子”每天得早早地起床,要赶在上工之前打扫街巷或修整马路。村村庄庄搞起了爱国卫生运动,夯筑土墙披上了泥巴墙面,还用石灰水刷上了墙裙,黄土路面扫了又扫。c66c
      没多久,轰轰烈烈的“特殊时期”开始了,今儿个是这个戴上高高的纸帽子游街,明儿个是那个戴上大铁板挨批,这一派斗那一派,那一派批这一派的,文攻武卫,乱轰轰的,人们也顾不得再议论叶子的事儿了。
      渐渐的,叶子弟弟多娃也长大了。庄户人成家早,找媳妇更早,眼看着多娃也到了找对象的年龄。这天,媒婆来到了陈家。
      “他婶子,我正打算找你去呢。”叶子妈见媒婆来了,赶紧让叶子沏了茶,又加了点糖,笑着说:“喝点茶。”
      “嗯。我是不请自来了。”
      “多娃的事,得你多费心啦。”
      “我就为这事来的。”
      “哦,有合适的?快说说看。”
      “东村里有个女儿,好像比咱多娃小两岁,我觉得挺合适。”
      “多娃属牛,今年虚岁十九了。”
      “哦,那我记错了,是小一岁。”
      “小一岁也合适。那女儿咋样?”
      “是头生女儿。”
      “头生女儿好,生在头里,苦在头里,懂事。”
      “我也是说,多娃机灵,要个懂事的管管。”
      “你看中的,肯定行,你就给咱说去吧。”
      “那我就去说说看。”
      “嗯,你说去,看人家啥意思。”
      ……
      半个月后,媒婆回话说那女儿已许了人家了。此后,媒婆又给多娃介绍了个对象,还是没有成。陈家妈妈追问了媒婆几次,媒婆才回了实话说,人家都嫌陈家住窝紧张。的确,陈家就五间北厦,根儿一家住在靠西的两间,当中的一间作堂屋,靠东的两间是叶子、多娃和爹妈住着。
      叶子爹在县城工作,难得回来。一个大大的土炕,叶子和她妈并排横着睡,多娃靠窗户顺着睡。要是叶子爹回来,四个人就并排顺着睡。于是,陈家爹妈开始张罗着要买三间房子的木料,划算在院子西侧给多娃盖三间西厦,不过,手头的钱还不够,得再攒攒才行。但眼看着村里一般一岁的都先后有了对象,多娃心里挺不是滋味。
      而对所有这些,作为姐姐,叶子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暗自心想,眼下只有她尽快再婚。这一来,兴许能让弟弟早点找到媳妇;二来,她也好找到新的归宿,早点开始新的生活。但事情是否能像她想象得那样顺利,叶子心里没底。
      且说柳湾村子里这时正闹着派性,民兵头头带着年轻的一派要夺权,支书领着当权的另一派要“保皇”。渐渐的,全村的庄户人都选边站队,支持哪一派的就参加了哪一派。当然,也有个别滑头的,哪一派也不参加,结果成了两派争夺的对象。两派之间先是文斗,贴大字报、小字报,后来就发展到会场声讨、游街批斗,批斗对方阵营里的“四类分子”,批斗对方的核心成员甚至头头。
      后来,两派之间打群架、武斗。闹派性和家族势力、个人恩怨相结合,演变成了你死我活的长期对抗和争斗。今而个把这个戴上纸帽子、挂上纸牌子游街,明儿个又是把那个打得头破血流的;今天这一派当权,明天又是另一派掌权。成天乱哄哄的,好生热闹。当然,这都是题外话,就不再细说了。
      自从叶子有了再嫁的念头之后,她思前想后,不打算再劳神妈妈了,想自己直接去找媒婆。一天晚上,队里开会一结束,叶子紧走几步追上,拽了一下媒婆的衣襟说:“伯母,明儿个黑了你有空吗?”
      “哦,是叶子。咋?有事?”媒婆问道。
      “嗯。”
      “那你来吧,一吃过饭就来。”
      “嗯。”
      ……
      第二天,吃过晚饭,天还没有完全黑,叶子给妈说她要出去一下,便转身出了院门。
      沿着西头巷往东走上百十步,也就是向北拐弯的地方,有一小间孤零零的坐南朝北的房子,墙砖和顶瓦都很陈旧,前檐墙有门洞但不装房门,里面的石灰墙面早已发黄且留着烟熏的痕迹。据说,这儿原本是个土地爷庙,但塑像早被砸烂了,乱糟糟的。
      叶子沿着巷子继续往北走,不时和人寒暄两句。过了通往南头巷的丁字路口,继续往北走了一会儿,巷子东侧有个朝东的胡同。说是胡同,其实就是一小块狭长的旷地,右侧住着一户人家,三间瓦房、猪圈和茅房,没有院墙;左侧是另一户人家的一排院墙。沿着胡同继续往里走,迎面是一座砖门楼儿。
      叶子叩了几下门环儿,里面便出来个十一二岁的小姑娘。
      叶子问:“你奶奶在吗?”
      “在。”小姑娘答道。
     &nb

第十一回[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