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月份,全国士子和优秀人才齐聚京师,随着春雷声声,最新的名次也出来了。
状元来自越州,榜眼来自青州,探花则是鹿阳郡人氏。
甄大夫人京城住了月余,带给了给女儿新的消息,今年体仁院学子的进士名次依然不高,但明算和律令两科,分别占据了前两位和二三位,整体算来,也是全国书院中相当拿得出手的成绩了。
今年的这一刻,明算挺受重视的,帝王亲自看了卷子的题目。
听说,是因为那个开过时期就传下来的“金牛车”出了点问题,运行困难。
最老一辈的金牌大匠们纷纷谢世之后,继承位子的新人们层次不够,虽然小巧之物多有研发,然而缺少整体构架能力,特别是金牛车这样的大件,很少有人能闭着眼睛全部勾勒出各个部件的。
为了保证运行,“金牛车”每个时辰的运行速度已经只有原来的一半了,而且还有减缓的趋势。
体仁院作为偏向于应用科目而非经学类的善堂型书院,这次又被嫉妒嘲讽了一圈。
会算很了不起吗?可惜不会诗书啊!
不好意思,是很了不起!工部的匠作监空了好几个,赶紧来填人!
金牛车是一块招牌,历史久远,必然不能有所损失,可匠作监却不是特别体面的地方,尽管在挂在工部下面,可实际上跟正常生员入仕还是多少有不一样的地方,处于“六部鄙视链”的最底层。
甄大夫人此次和小学子们一同上京,其实是来“压阵”的,以防年轻冲动的学子们不小心入了谁的套——正式入仕之前都是孩子,等开始领俸禄了,甄大夫人便不会像这样费心了。
本次科考的探花是甄菲大嫂的族人,来自鹿阳古郡,一出手便名次惊人。
甄大夫人想,科举的前三名一般会入翰林,有这么一层关系在,或许也能前朝后宫照顾到一些。
很了解女儿的甄大夫人不指望自家小笨妞会像历史记载中的后妃一样勾连朝臣,但是自家老爷和儿子们大多离京城遥远,偏偏宫里位置高一点的妃子多少前朝有人,自家小妞没有的话很吃亏。
朝堂与后宫密不可分,因为大皇子的婚姻,朝堂上的大老爷们折腾出多少事,挥了多少下笏板,甄大夫人在茶馆坐一个下午就能听出一耳朵的八卦。
“还是京城人消息灵通!”甄大夫人叹气,便是不可信的传言,也能逆推出无数东西。
于是,大夫人租赁的院落,几乎每天都有信件往外送。
——————————————
琼林宴之后,大皇子妃的人选定下来了,是工部吴尚书的次女。
已经多年没有礼聘皇子妃的大事了,礼部又一次开始翻旧制——这一回整理查看非常细致,毕竟,如果再出现一回茜香国来访时候的问题,不用御史开骂,礼部的大人们就该自动摘帽谢罪了。
可是,整理旧制的时候依然出现了争议。
按照旧制,“亲迎”的当日,如果是公侯人家,在出门前,当父亲的一般会对嫡子说:“往迎尔相,承我宗事,勖率敬,先妣之嗣,若则有常。”对庶子的话,只说“往迎尔相,勖率以敬”就完了,这代表对于嫡子和庶子的期望不同;相应的,皇家也涉及这一块,不仅有是否嫡子的区分,还有太子和未来普通亲王的区分。
陛下私下跟大皇子怎么说不管,仪宾宣读什么就该好好考量了。
除了祭祀的贡品多少之外,大皇子的婚事,是否要实行一项特殊的礼仪,即,仪赞一手黍实、一手稷,分别授予皇子和皇子妃?
顺郡王当初纳妃的时候,帝王已经登基了,自然没什么疑问,不用“谨奉社稷”;而今,如果大皇子是未来亲王,这一项的确不需要,可若是万一大皇子未来有了更上一步的可能,少了这一项就有问题了,后人记录的时候一定会嘲讽礼部现在的大人们“无礼”——大皇子终究是目前帝王唯一一个基本“成人了”的子嗣。
时间过得很快,尤其是忙乱的时候。
纳采、问名、纳吉的流程飞快地完成了。
帝王最终勾选的仪制上,傧赞都只有正使而没有副使——是再明显不过的亲王纳妃礼仪。
除此之外,中书省还流出了一则传言:本来大皇子会被封为“卫王”,结果朝堂各种折子飞来飞去,折腾许久,什么时候立太子的暗示也差不多要变成明示,上面不太开心,于是,大皇子的封号最终被改成了“蜀王”。
工部尚书吴大人家得到消息的时间并不算晚,作为未来的大皇子亲家,很早就有人悄悄跟他透露了。
吴夫人开始哭女儿的命苦,蜀王啊!刘家阿斗的名声,谁不知道?!
二姑娘也是默默垂泪,原本被赐婚的喜悦少了大半。
可吴尚书反而安心了,安抚妻子和女儿说:“魏蜀吴三国,蜀王生平六十余,虽然丧失了蜀国国土,非中兴之器,然心无害戾。大皇子得此封号,未尝不是种幸运。”
只是,若是嫁的皇子无权无势,或许还不如嫁给普通亲贵,至少尚书这个职位不算低,不像入了皇家,若是被欺负了,无处说理。
吴夫人明白,丈夫看到了蜀王安乐,却没有注意,大皇子最初有着“体弱”的名声,若是女儿嫁过去了,一旦子嗣方面出现困难,皇家必然不会归咎于皇子本身,只会增加妾氏。
距离正式出嫁还有些时日,吴夫人抓紧时间教导女儿如何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妹妹们”。
&nbs
诏书[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