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初期的闹剧,可以说是一比吊草。
朝堂上衮衮诸公坐视崇祯帝殉国,最深层的原因就是崇祯不受他们控制。
得知崇祯帝终于死了,一干人等表演了捶胸顿足、痛不欲生后,立马开始一场新的斗争。
拥立新帝!
当时逃难到淮安城的有福王朱由崧,和潞王朱常?E两人。
凤阳总督马士英主张拥立朱由崧,因为他是神宗万历帝的孙子,而朱常?E是神宗的侄子。
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侍郎吕大器、右都御史张慎言、詹事姜日广、原礼部侍郎钱谦益等等东林党为主力。
主张拥立朱常?E,理由是潞王比福王贤明,当立贤不立亲。
结果现在的大明,风雨飘零,再也不是他们当年呼风唤雨,动辄弹劾的时代。
马士英非常清楚,这时候谁才说话顶用,反正不是这些逼逼赖赖的东林党。
他联络了身在江北的高杰、黄得功、刘泽清、刘良佐四大总兵支持,拥兵迎朱由崧进入南京。
先监国、再登基,这一招玩的非常老辣,也让东林党人不被新皇所喜,这特么就尴尬了。
要知道,江南可是东林党的老巢,背后是无数乡绅巨贾的支持,他们就是站在台前的代言人。
看起来技高一筹,还有军队支持的内阁大学士马士英,很快发现这位置就是架在火上烤。
看起来大明失去了北方,好像甩掉了一个大包袱,实际上已经陷入巨大的财政危机。
首先就是凭拥立之功封的一侯三伯:靖南侯黄得功、兴平伯高杰、东平伯刘泽清、广昌伯刘良佐。
这封爵虽然不错,但是也顶不了饭吃,要银子、要粮饷,不给还不行。
两手空空的新朝廷盘了一下家底,预计年收入也就两百多万两白银,(不含实物税,如粮食)这里面还要刨去官吏的俸禄。
而四镇可不管这么多,当兵吃饷天经地义,不然谁给你卖命?
未能实现政治目的的东林党,作为地头蛇直接拆台搞小动作,更是让南明小朝廷雪上加霜,没钱你说个?N?N!
更奇葩的是又冒出来一股兵马,被东林党们视为自己人的湖广总兵左良玉。
怎么办?凉拌!
左良玉的宁南伯被晋升为宁南侯,钱还是没有,每镇给三万人的兵额,朝廷承诺:每兵一年二十两银。
这样算就是十五万兵额,一年三百万两银,其实大家都有数,这就是个空头许诺。
反正现在朝廷没钱,什么时候有什么时候给。
这些兵也不能把嘴吊起来不吃不喝啊,南明朝廷想了个不是办法的办法。
靖南侯黄得功,镇守滁州、和州,兴平伯高杰镇守徐州、泗州,东平伯刘泽清防守淮安、扬州,广昌伯刘良佐镇守凤阳、寿州,左良玉驻武昌。
地盘划好后,自己想办法弄钱弄粮食,这就是真正的藩镇了。
这时候南明小朝廷的共识就是偏安一隅,南宋不还撑了一百五十二年吗?
再说区区建奴,就十几万族人,能和当年席卷世界的萌
第80章 南明五镇乌合众,秋收之前小阅兵[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