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时代积累的海量知识的来源,最好的方式是重新上个大学。
他身边只剩3万多,他需要找个渠道创业的同时,不引人怀疑。积累资金之后才能更好的发展并探寻自己来到这个时空的原因……
林林总总写了好几页,天边已经亮出鱼肚白了。萧寒这才发现,自己还是少买了钟表。自己当了手表,身边没手机没电视,很不方便。今天看来又是采购的一天,想着不断花出去钱,他开始心痛起来。
“砰砰”,正想着事情,敲门声音传来。
“萧寒,你在么?”方圆的声音从门外传来。
“来了。”他直接过去打开门。
“昨天我下班来敲过门,你怎么不在?”方圆挎着包一边疑惑的看着他,一边进门了。
“我前几天太累了,昨天安顿下来,直接睡了过去,半夜才醒过来。”萧寒尴尬的笑笑,“估计是没听见你敲门。”
“没事就好,还住的惯么?”方圆四处走动看了一下,没发现不正常的地方,心里悄悄地松了口气:“有什么需要帮忙的话就到楼上来找我。”
“知道了,谢谢方姐。”萧寒在方圆身后,心中有点感动:方大姐真是热心人啊,人生地不熟的幸好碰到老乡。
“那我先去上班了。”方姐转过身,“你现在安顿下来了,就放宽心,赶紧想办法找份工作。不能坐吃山空,知道么?”
“好的,我刚才还想着今天出去转转,看看有什么活适合我干呢。”心中哭笑不得,这是碰上知心大姐的节奏啊。
“有这个打算就对了,那我走了啊。”方圆说完急匆匆的出门上班,突然一个回头:“你可以到街上买早餐,这边日子过得快,一般大家不怎么自己坐早饭的啊。”
萧寒刚想应声,人已经转身走了。他只能微微一笑,心里热乎乎的。转身重新收拾一下自己,萧寒又数了一叠钱,出门去买了早餐。
萧寒吃着早餐将住所附近全都转了一圈,才发现自己就在告士大道,六国饭店附近。他在街对面一家叫良辰的书店打听了一下,付钱订了几份报纸。
随后一整天,他就带着几份今天的报纸,不断换乘巴士,来了个港岛一日游。现在的香江当然无法跟后世相比,会展中心的建筑群还要过几年开建,维多利亚湾周边的高楼大厦更是不见踪影。只有怡和大厦的前身康乐大厦(1988年改名)这一栋现代化的摩天大楼形单影只的矗立着。
找地方吃过午饭,他又乘着天星小轮去对岸九龙半岛转了一圈。对现在的香江有了个初步印象后,他才打道回府。在家门口不远处的商厦,他花了3000多买了电视机,收音机和一堆电子产品,选了一个闹钟和一块西铁城手边,就回到住处。
收拾一下,他打开电视,调频一会,就找到了tvb的节目。他看到了一个熟人,秋官郑少秋。萧寒暂时没事,就津津有味的看了起来。看了一会才发现,这放的电视剧是《书剑恩仇录》。
现在正是金庸古龙如日中天的时候,华人文化圈都被武侠小说的光辉覆盖着。接下来十年,电视屏幕都要被武侠给占据。萧寒想到这里,心中一动,靠着自己的神奇记忆,写文章做出版,似乎挺适合他悄悄起步积累资金的目的。
他打开笔记本,开始搜索记忆,想着用什么作为切入口。武侠小说有了金庸、古龙等名家之前几十年的耕耘不太容易出彩。后世的网络小说不一定适应现在这个时间点人民口味,也不太合适。
萧寒打开今天买的几份报纸,找到《明报》《星岛日报》等小说连载版面,发现好位置正在连载倪匡的《卫斯理》。他小声念叨着“倪匡”,心中寻思了一阵,想到了一个人,知道自己应该写什么了。
萧寒抽出一叠信纸,准备开始自己的文抄公大业。在纸上写下《寻秦记》三个字,萧寒开始一边集中注意力回忆脑海中的文字,一边快速抄录起来。看到报纸上的倪匡,萧寒联想到的人就是黄易。
他们两个人的思维都是天马行空,武侠、科幻、奇情、推理,什么都写,并且还写得很好。倪匡年纪大,现在已经成名,而黄易现在还在作画,要到90年代初才会写作成名。
避开武侠的强势,别出心裁,另起炉灶,这就是萧寒现在的想法。电视里的节目在继续,萧寒的笔也没有停。等到感觉脖子酸痛,他起身运动的时候,才发现又是一弯新月当空。
电视里已经是“沙沙”一片雪花,他活动完手脚,看了一下时间,已经是晚上十点。收拾整理一下稿件,他估摸着5个小时左右已经抄写了5万字。萧寒准备找个时间去报社投稿。他已经打算好了,接下来一个月,每天花几个小时把《寻秦记》抄完,打响自己的名气,赚自己的第一桶金。
第三章 重新认知自我[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