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俾斯麦
      奥托冯俾斯麦(18151898),人称铁血宰相。1815年4月1日出生在普鲁士波美拉尼亚地区申豪森的容克家庭。他2岁时随父亲移居其尼普甫霍夫庄园,并渡过了自己的童年。于柏林接受初等教育,后来入大学学习。在学习期间,他逐渐形成极端保王的立场为人桀骜不驯,脾气火爆,曾与同学作过27次决斗且仅受伤一次。大学毕业后,在政府部门供职。后因为屡次违反纪律和对上司不满而去职,并回到家乡管理领地。后成为当地堤坝主管,并参加了普鲁士联合省议会。
      1848年,德意志爆发革命,俾斯麦在自己的领地上组织起军队,准备入京勤王。因其极端保王思想而为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四世所认识
      1851年~1858年,受国王任命为普鲁士邦驻法兰克福德意志联邦代表会的代表,1859年任驻俄大使,1862年改任驻法大使在任驻俄大使期间,因为腓特烈威廉四世精神错乱,其弟威廉一世任摄政王后腓特烈威廉四世病死,威廉一世成为普鲁士国王,并与议会发生"宪法争执"政局动荡在陆军大臣罗恩保荐下,俾斯麦于1862年被任命为首相兼外交大臣
      俾斯麦一向政治立场强硬,常用恫吓威胁手段以达到目的但是在其成为首相之际,其政治立场发生变化由单纯的顽固保王分子变成以"德意志"为目标的政治家,并逐渐与极右顽固派决裂
      俾斯麦当上首相的第一周,他在下议院一次会议上即兴说道:“德国所指望的不是普鲁士的自由主义,而是他的武力!当代的重大政治问题不是用说空话和多数派决议所能决定的,而必须用铁和血来解决。”这就是“铁血宰相”的由来。那么他这番演说用意何在呢?原来,许多世纪以前,德国就一直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之中,这种群龙无首的情况名闻欧洲。1815年,拿破仑战争结束。各封建战胜国在维也纳召开会议。维也纳会议决定组织德意志邦联以承接被法国在战争中彻底摧毁的神圣罗马帝国(德意志第一帝国)。邦联包括力量较强的奥地利、普鲁士和其他小邦共34个国家和4个自由城市。但这个邦联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各小国仍然具有完全独立的主权,有各自独立的政府和军队,有各自不受侵犯的疆域、不同的关税政策以及不同的发展水平。实际上,所谓邦联,只不过是封建帝国的最终表现形式而已。由于分裂不利于自由经济发展,从而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因此德国统一成为了德意志资产阶级的要求,成为了历史必然趋势。
      形势显然对当时具有较强的两个大国有利,那就是奥地利和普鲁士。奥地利想以自己为中心来统一德国(所谓"大德意志"),并希望把普鲁士与别的小国一样,包括在内。而俾斯麦心中的以普鲁士为中心的统一则不同,他计划要在统一的国家中排除奥地利(即"小德意志")。
      50年代初,普奥争霸中奥地利处于较优势地位。1848年革命后,普鲁士趁机意欲统一。1850年5月,奥地利在法兰克福召集全德代表会议,会议在奥地利的操纵下要求恢复全德议会,并由奥、普轮流担任主席。普鲁士拒绝。奥地利联合他国威胁普鲁士。普鲁士最终妥协。普鲁士称其为“奥尔米茨之辱”。此事件加剧了普奥关系恶化。50年代末,普鲁士与众多德意志小邦发展了经济联系,建立“关税同盟”。并利用1859年法、意与奥地利打仗的机会,企图迫使全德议会交出领导权。
      1862年9月,俾斯麦担任首相之职时,正是普鲁士军事力量处于上升时

俾斯麦[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