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自己犯过很多“想当然耳”的错误之一。
《明季北略》提到“旧有镇库金积年不用者三千七百万锭,锭皆五百(十?)两,镌有永乐字”。在未经分析之前,我轻易的接受了这个数据。直到被人指出其妄,才发觉这个数据很有问题。
在黄仁宇全面系统考察明代财政之前,明代财政始终是笼罩在历史迷雾之中的。向来,中国的学者在考察历史的时候,并不重视具体的财政数字,总把焦点集中在了政治、军事和皇帝及官僚们的道德行为上。轻视数字的真实性,对其进行处理,或者夸大,或者减小,玩弄数字游戏以适应需求,是中国人一贯的传统了。
关于崇祯皇帝的私产,可以凭借判断基本只有两个来源,一种是原始资料,有官方或者私人的记录,一种是对整个明代财政史的把握。
郭沫若在《甲申三百年祭》中认可了《明季北略》的说法。顾诚则在《南明史》中做了修正,保留了“三千七百万”这个数字,但不顾原文明确的表述,这样的保留是否合适呢?
我们可以对“旧有镇库金积年不用者三千七百万锭,锭皆五百(十?)两,镌有永乐字”。这句话做一个简单的分析。
三千七百万锭,每锭就算是五十两,其白银数量也远远超过了明代白银数量的总和。从这点可以判断《明季北略》基本上是胡说八道。
当然,“钞”也可能是货币的名称,所谓“锭皆五百(十?)两”其实是面值而不是实际价值。但纸币在明代中期已退出流通领域,内库收藏如此大量毫无价值的纸币属于毫无意义的行为,而且永乐年间纸币也不至于发行量如此巨大,竟价值上十亿两白银。最重要的是,如果收集的是纸币,《明季北略》的作者计六奇将其记录下来不能说明任何问题。
《明季北略》提到的“旧有镇库金积年不用者”也颇值得怀疑,我曾经将其理解万历皇帝遗留下来的财产,毕竟万历当政数十年,又以敛财着称。但后来看到黄仁宇的记载,提到万历皇帝用于皇室开支也相当的奢侈。万历皇帝死后,遗留下来大约七百万两的白银,大致被其后的两个皇帝分别转移到了六部,回归国库。这么一来,崇祯皇帝巨额财产就有点来源不明了。
如果考虑到明代后期海外大量白银的流入,如果考虑到存在的通货膨胀,只是“三千七百万两”也未必是天方夜谭,可“镌有永乐字”已经很明显的指出这笔白银是在明代初期出现的。当然,关于崇祯皇帝的私产还有很多疑点,也可以做进一步分析,但必然是建立在对明代末期财政与收入全面了解上。
现在,我们需要对《明季北略》的这个记载采取某一种态度,是肯定,或者否定。我们不能对完整的一句话只截取其中的一部分。
不可否认的是,崇祯内库中必然存在大量的财产,但是否有三千七百万两白银这么多,目前的证据还不能支持这种说
崇祯神话[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