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至是耶!”而此时李自成也面临着军饷不足的难题皇宫中的财富少得出乎他的意料。孙子度一事启发了李自成,他本就对这些轻易抛弃旧主的厚颜无耻的官员充满了鄙视,第一次上朝时就感叹:“此辈无义如此,天下安得不乱?”追赃刚好是一举三得的事情,即可筹备军饷,又可惩罚这些无义之辈,还让将士可以得些好处。随后,大顺军逮捕明勋戚、大臣、文武官八百余人,押至刘宗敏、李牟等处审讯迫赃助饷。限大学士者交赃银十万两,部院官及锦衣帅者七万两,科道官五万两、三万两,翰林万两,部属以下干两。但后来追赃网越来越扩大,逐渐演变成了抢劫和勒索,共计有1000多名士大夫遭勒索拷打致死。从这些前明官员身上搜括出五千万是绝对合情合理的甚至可能还会有更多。这也说明了所谓的“三千七百万两”是讹传是某些人夸大渲扬,是不真实的。但是无风不起浪,还有最少一千余万两从何而来?!唯一的答案就是皇宫,李自成从皇宫括出了一千到两千万的白银面对空虚的皇宫李自成绝不相信会没钱他对宦官严刑拷打追赃第一天就处死了五百名官宦一批不为人知的深藏于大内的金银便浮出了水面。
      可是皇宫为什么还藏有这么多钱的呢崇祯明明已是陷入困境了,难道城破在即这个皇帝也守着一大堆金银不舍得用?这并不合逻辑。虽说明末崇祯屡屡加赋,但其中没有一分钱是用在个人享受的,说起来崇祯也算是个节俭的皇帝。宫中怎么还会有这么多钱的呢?再参考一下林洛文中关于明末财政的论述,这一千到两千万两的巨款真有点来历不明。
      万历留下来的内帑其实并不多,天启之时,魏忠贤专权,内帑早已给他大量侵蚀。《崇祯遗录》说道:“熹宗在位七年,将神宗四十余年蓄积搜括无余,兵兴以来,帑藏空虚。”这充分说明了在崇祯即位之时,内帑纵然是不空也没多少剩下的了。但是,必须特别指出的是:魏阉倒台之时,一部分的财产都被查抄进宫的—这只是一部分还有另一部分等下再交待。这部分魏阉的赃款究竟有多少,我们不得而知,没有相关的记载,但我们可以相信一度权倾天下的魏阉—他的家产绝不在少数。那么,甲申之际崇祯的库藏是否就是这些呢?很多学者都是因此而认为这便是崇祯库藏的来由所谓的库藏的来源就是得自魏阉之手这没错却又错了。
      反驳这种说法,就不得不提起一段被人故意忽略和遗忘的历史:崇祯在即之初至己已之变的短暂的两年里曾对大明的财政进行了一番整顿,并对赋税进得了减免这些事情现在从没有人提起过那怕一言半语。崇祯主要削减的是辽饷,由天启六年的7714121两减至6831133两(8),减幅达百万之多。与此同时,国家的开支特别是军费开支却远多于天启六年,为了迅速平定西南的“奢安之乱”,崇祯动用了云贵川两广五省兵力,军费开支由四百余万升至五百余万(9)。先不算别的地方,单单是这一入一出,就拉出了至少两百万的差距!两年最低也有四百万!这里很明显地可以看出崇祯用内帑金来作为调整国家财政的储备金这些内帑金便是源自查抄的魏阉家产这也充分说明了崇祯是有计划地利用手头掌握的内帑来整顿国家财政崇祯并没有把金银藏起来也不存在这个可能!到了“己已之变”后,满人的寇边给大明的财政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单单是连绵大半年的战事所带来的庞大的军费就足以让大明破产。为此,崇祯唯有加征辽饷,这是大明最后一次加征辽饷,数目达到了破天荒的10269962两(10),增幅达三百多万!这里特别要注意的是辽饷在正式征收是在崇祯四年才开始的,那么在崇祯三年崇祯用什么来打仗用什么来填补这个达到了三百万的巨大空缺?唯一的办法也就是用内帑金了!这样一计算,崇祯在即位三年就动用了超过七百万的内帑金,虽然不知道从魏阉手中究竟查抄了多少,但是,最起码我们可以相信崇祯并没有把金银藏起来的必要。
      另外,明末崇祯宫庭的开支也是必须得关注的。崇祯年间宫庭的主要开支取之于内承运库,王世德的《崇祯遗录》是如此说道的:“夫内帑惟承运库耳,钱粮解承运库者有,一曰金花,二曰轻贲。金花银所以供后妃金花,宫人宦官赏贲。轻贲银所以为勋戚武臣俸禄随发……”而崇祯之时宫庭的开支每年是一百万左右,随进随出,并没有剩余。根据有关记录,明末宫庭内待为十万人,宫女则为九千。这内待十万人包括了宦官杂役厂卫锦衣卫(11)。这些人的工资都是由宫庭发出的;当然,还有大批的皇亲国戚的俸禄;最后,还得算上京军那十五万八千人—这是由皇帝亲掌的—并不隶属兵部—这些人也是由皇帝养的(12)。所有的这些人,靠那承运库的一百余万两供养?!?!这很明显是不可能的,单单是宦官每月的开支便已接近五十万两了(13),更别说十万多的京军了。要养这么一大群人,崇祯必须还得有另外的办法唯一的的资金来源也只有魏阉的赃银了。再考虑长达十七年的不停消耗,崇祯的内帑银绝对是消耗得差不多的了,在甲申之际,京营已是欠饷达八个月之久的了,崇祯的内帑若还有钱他断估不会不发,毕竟李闯都兵临城下的了。综上所述,完全有理由相信所谓的崇祯库藏绝对不是属于崇祯的。
      那么李自成得自皇宫的金银是怎么一回事?莫非在大明的皇宫里还有大明皇帝所不知道的或是说控制不到的藏金?这看起来很荒唐却也是事实!
      我之前曾说过,崇祯只是得到了一部分的魏阉财产,另有一部分是去向不明的。让我们看一段有意思的记载,这是康熙说的:“明代万历年间,于养心殿后窖银二百万金,我朝大兵至,流寇挈金而逃,因追兵甚迫,弃之黄河”(14)。如果康熙说的是真的,那么这养心殿的窖银是谁藏的?是明朝的皇帝?这不合罗辑!也没这个道理!堂堂的大明皇帝一国之君整个天下都是他的—用得着把银子偷偷摸摸藏起来的吗?这其中肯定有个误差,不是万历年间而是天启末年间,藏银子的不是大明的皇帝,而是巨奸魏忠贤!
      吴伟业的《绥寇纪略》有一段话是出自一个宫中的老宦官的描述的:“后乃知大内之所藏沉沉者,自逆阉大去,其籍守者,见上明察,恐阙而为罪,相戒弗闻!”这指出了魏忠贤在宫中密藏了大量的白银,由于掌管的内待怕受株连,刻意对崇祯隐瞒。再对照康熙之言,这养心殿银子的来源便出来了。而戴笠亦说道:“先帝诛魏忠贤时内待即怀恶意,掌祖宗库存者,虽国用至窘,皆不以告,至是尽为贼有!”。(15)这也指出了宫中有大批藏银,魏忠贤的残党出于各种原因而把许多藏银隐匿了下来。这与《国榷》所说的:“而大内藏金四十余窖,内监皆畏先帝不以闻”互相印证。这与上文所说的李自成括之于宫中的藏银来源也交待清楚了,至于确切的数量那是见仁见智的问题。我个人认为,魏忠贤既然一部分财产被崇祯抄没,那么能藏入宫中的藏银也应该相抵,再说,天启年的大明终究比不上刘瑾之时,纵然魏阉权倾天下,他所搜括来的财富也未必比得上刘瑾。
      当然,也许有人会提出疑问,为什么魏阉会把大量的金银藏于皇宫而不藏于私宅或是别的地方呢?这并不难解释。魏忠贤在天启死后曾有谋逆之心,而在天启七年的八月至十月,还牢牢控制着皇宫,他有充足的时间和动机在皇宫内藏银,试问一下,天下间还有那处地方安全得过皇宫?
      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出一个判断:魏忠贤在宫中藏起了大量的金银,知情的宦官却畏惧株连而对崇祯帝隐瞒,在甲申之际却被李自成严讯拷打审问出来。所谓的宫中库藏便是如此由来。
      我之前曾说过一句当局者迷的话,其实解释起来就很简单,因为像赵士锦杨士聪或者是与其争辩的王世德、史忄享等人都深陷其中,他们并没有想过皇宫的藏银并不属于皇帝虽然这并不合罗辑却是事实。
      明末崇祯的库藏并不属于崇祯,这个可怜的皇帝,他至死也不知道原来他的皇宫里竟然还藏着这么多的财富,还加什么辽饷,把皇宫的地皮刮它三尺就有大把的金银了。这个可怜的皇帝(我完全有理由再说一次他可怜),背着这个吝啬小气的罪名背了整整三百六十年,也给人骂了整整三百六十年。
      (1)《明史食货志》
      (2)《甲申核真略》三四页。
      (3)《国榷》卷一零一。
      (4)《哀余杂记东厂》
      (5)《崇祯遗录》
      (6)(7)(15)《怀陵流寇始终录》卷十八
      (8)(9)(10)《明史研究论丛》第二辑226页
      (11)《熙朝新语》卷四
      (12)《明史研究论丛》第三辑134页
      (13)《国榷》卷一零零
      (14)《康熙实录》卷二五五

崇祯库藏释析[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