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著名的文学家郭沫若写过一篇文章,叫《甲申三百年祭》,里面有一段话,是取之计六奇的《明季北略》:“旧有镇库金积年不用者三千七百万锭,锭皆五百(疑为十)两,镌有永乐字”。
      郭老所持的立场是捧李自成而贬崇祯的,他在文中对崇祯是抨击甚多,按他老人家的看法李自成是个大英雄—崇祯只是一个汲汲要誉的昏君。郭老对崇祯帝的批评是否公正,这里不予以讨论,但郭老所说和所引用的关于明末内库的描述是否属实的呢?鄙人倒是有些不同的看法。
      我曾看过林洛兄所写的《明朝灭亡的真相》一文,在崇祯库藏的描述中,林洛兄并没有最终下个大致的结论,但其中的意思想必也人尽皆知,鄙人感觉意犹未尽,也发表一下自己的意见,就当是给林洛兄的文章作个补充吧。
      明末宫中是否存有大量金银这件事,一直以来都是颇具争论,但大多数人都肯定明末宫中存有大量的金银。这个问题涉及到明末崇祯朝财政状况,确有必要深入讨论。
      其实明代建国伊始,只有内库,内库即国库也。
      内库共有十库。
      1、内承运库,贮缎匹、金银、宝玉、齿角、羽毛。(属于户部管理)
      2、广积库,贮硫黄、硝石。(属于工部管理)
      3、甲字库,贮布匹、颜料。(属于户部管理)
      4、乙字库,贮胖袄、战鞋、军士裘帽。(属于兵部管理)
      5、丙字库,贮棉花、丝纩。(属于户部管理)
      6、丁字库,贮铜铁、兽皮、苏木。(属于户部管理)
      7、戊字库,贮甲仗。(属于工部管理)
      8、赃罚库,贮没官物。(属于户部管理)
      9、广惠库,贮钱钞。(属于户部管理)
      10、广盈库,贮纻丝、纱罗、绫锦、䌷绢。(属于工部管理)
      另外还有天财库(亦名司钥库,贮各衙门管钥,亦贮钱钞)、。供用库(贮粳稻、熟米及上供物)。
      正统元年,即1435年,明代建国七十余年后。英宗允许将一部分漕粮折为金银,每年一百万两银为额度,就是所谓的“金花银”。这些钱全部放入内承运库,不再送往南京。
      从此,内承运库变成了皇帝的小金库。不过,内承运库还承担着部分国库的作用。内承运库的资金,一部分为京中武将提供了俸禄,大概十来万两,剩下的全部变成了皇帝的私人财产,由皇帝个人支配,户部没有任何管辖权,只是承担了记账的责任。
      (上述文字摘取于林洛所写的《明朝灭亡的真相》,是盗版来的)
      到了大明正统七年(1442年),设立了太仓库,相当于国库,集中存放户部存放从全国各地征收的银两。太仓库与内库(即内承运库)的区分是很清楚的,但由于皇室的挥霍无度,经常向太仓库支取银两,把太仓库都几乎掏空了。《明史食货志》中指出:“弘治时,内库供应繁多,每收太仓银入内库,又置南京银库。正德时内承运库中官,数言内库财用不充,请支太仓银,户部执奏不能沮。嘉靖初,内库供应视弘治时,其后乃倍之。初太仓中仓积银八百余万两,续收者存之两庑,以便支发。而中库不动,遂以中库为老库,两庑为外库。及是时,老库所存仅百二十万两。二十二年特令金花子银应解内库者,并送太仓入边用,其后复入内库。三十七年令复入内库金百万两外,加预备钦取银,后又取没官银四十万两入内库。隆庆时,数取太仓银入内库,内承运库中官至以空札下户部取之。廷臣谏皆不听。初,世宗时,太仓银所入凡四百五十余万两,而内库岁供金花银外,又增办银二十万两以为常。后又加内操马刍料银七万余两……”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皇室从太仓库中支取了大量的银子来维持宫廷的奢侈生活,并把一部分银子存在了内库。
      内库之外还有里库,里库设在宫中,“其在宫中,又有内车裕库,宝藏库,谓之里库。凡里库不关有司。”(1)内库处于宦官的控制之下,但户部官员还是能够了解情况的,而里库却是户部也不能过问的。里库是存有大量的金银的,至于有多少,那就不得而知了。这里有一点要特别说明的:明朝的内库是指内承运等十二库,里库不属于内库,皇宫的所有宝藏更是与内库无关。但朝廷的官员却是把一切皇宫库藏都称之为内库,当他们看到太仓库空虚之后,就经常吵着要皇帝发内库以充军饷。由于明末的巨大军费都是通过加饷加赋来取得的,人们普遍认为内库的存银还有大量未曾用过的,所以,朝廷官员在发不出军饷之时,总是把希望寄托在内库上,也不是没有来由的。现在的问题是,到了崇祯十七年之时,内库(里库)究竟还有多少银两存在。
      负责管理节慎库的工部员外郎赵士锦在甲申之难一个月后逃回江南,并于同年五月写了一部《甲申纪事》,赵士锦是这样描绘的:“贼载往陕西金银锭上有历年字号,闻之万历八年后,解内库银尚未动者。银尚存三千余万两,金一百五十万。”而同时被俘的翰林院谕杨士聪亦说道:“内有镇库锭,五百两为一锭,铸有永乐年字,每驮二锭,无物包裹,黄白溢目。其其寻常元宝则搭包囗囗。按贼入大内,括各库银共三千七百万两,金若干万……”(2)这便是崇祯库藏的源由,赵士锦杨士聪在朝中任职,又亲身经历了甲申之变,他们的说辞有很高的参考价值,明清之际很多史书像《明季北略》《渔樵纪闻》等都是采用了这一说法。这仿佛很可信,但问题是赵杨二人当时虽在北京,却也未曾亲眼目睹,都是听回来的。而且,李闯驮着一大堆金银,招摇过市大肆宣扬,金银“无物包裹,黄白溢目”这分明就是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做法这样的举动也未免太让人狐疑了吧?这其中有没有猫腻?著名的历史学家谈迁就对此抨击说:“先帝减膳撒悬,布衣疏食,铜锡器具尽归军输,城破之日,内帑无数万金。贼淫掠既富,扬言皆得之大内,识者恨之!”(3)
      我们先来看看甲申之际崇祯的困境。这个可怜的皇帝在国难之际向民间募捐向百官征捐—甚至还把皇后也拖下水—皇后的娘家也是挺有钱的……若内库真有这么多钱,死要脸子的崇祯会这么做吗?在甲申之难中,守城的士卒每日仅得钱百文,伙食还得自理大明朝已穷得发不出军粮了,崇祯穷搜中外库银,也不过只得区区二十万两,若内库真有这么多钱,崇祯早就大发特发军饷劳军了,他还留那么多钱做什么?这里有一段论述,非常沧桑:“吴暄山曰:吾尝司计,请发内帑,上令近前密谕曰:内库无有矣,遂堕泪。”(4)从这些描述中,横看竖看崇祯也不像个有钱的主,在甲申之际又何来三千七百万?
      当时的锦衣卫佥事王世德这样说道:“野史谓城破之时大内尚有积金十余库,不知十余库何名?承运库外有申字等十库存方物也……破城日惟车裕库珍宝存耳,乌有所谓十余库积金者?而纷纷谓上好聚敛,内帑不轻发,其不冤哉?!(5)”这些说法与赵杨二人的说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都是当事人,为何反差会如此巨大?
      一句话:当局者迷!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来细细分析。
      我们先来看一看李自成在北京共掠了多少钱。答案很简单七千万!几乎所有的史书都指明了这一点,想必也没有什么好争论的。唯一要搞清楚的是这七千万到底是怎么来的。李自成在攻下北京后大索前明百官,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清初以研究流寇史而闻名的戴笠(不是民国那个戴笠)这样描述道:“初,诸贼攻城时约,内藏归闯贼,勋戚归诸帅,文官归牛宋,富户归小盗。”(6)这说明了闯军对北京的财富归属是早有鲜明划分的。而其后,“刘宗敏进所掠银两一千万,李岩李牟用刑宽所得少,以已物数。人皆称之,共得七千万。其中勋戚十之三,内待十之三,百官十之二,商贾十之二”(7)戴笠的说辞,与《国榷》《荡寇志》中的有关描述一致,应该可信。那么从中就可以推断出—按照这个比例李自城的手下如刘李牛宋四人一共括得了四千万左右的银两!再加上其余诸将的上献,五千余万两左右是比较合理的。要知道明末朝官贪污是非常厉害的,李自成大索前明百官的缘起是一桩小事:国子祭酒孙从度当时卧病于会馆,一位姓罗的大顺将领不小心闯入其房间。这位不知天高地厚的官员竟然开口责骂,罗将军大怒,将其捆绑责打,并向其家人勒索钱财赎金,最后孙从度受刑不过,愿以窖藏黄金七千两献李自成。李自成闻之劾然道:“一翰林富乃

崇祯库藏释析[1/2页]